科普时报记者 史诗 陈杰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伴随着纷飞的梨花,我们迎来了既是“节气”又是“假日”的清明节。不过,细心的人发现前年和去年的清明都是4月5日,而今年的清明却在4月4日。
“清明节气的时间并不固定,基本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齐锐告诉科普时报记者,今年清明节气的准确时间是北京时间4月4日的15时02分。
据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透露,就21世纪而言,绝大多数年份的清明出现在4月4日,其次才是4月5日。
不仅清明节的时间不固定,包括清明在内的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都不是固定时间。
齐锐介绍说,古人将黄道(太阳周年运动轨迹)等分24份,24个分割点就是二十四节气,当太阳到达其中的某一节点上,就代表一个节气的到来。“二十四节气往往会精确到几时几分,因为节气的定义是指太阳来到这个等分节点上的时间,是一个时间点而不是时间段,所以二十四节气准确的时间点每年都会不一样。”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运动的规律来划分的,所以每个节气在一年中的日期变动也不会太大。“黄道上每15°对应一个节气。太阳从春分点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会提前模拟计算出太阳在黄道上运动15°的时间,从而计算出二十四节气的精确时间并发布。”北京天文馆古天文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帆告诉记者。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从这首朗朗上口的“节气歌”中就不难发现,公历每月都会有两个节气,上半年分别在每月的6日和21日前后交节,下半年则在每月的8日和23日前后交节,上下差不了一两天。
作为我国独创的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齐锐说,二十四节气中除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反映的是天文现象之外,其余的都是以气象特征、农作物生长特征和昆虫随季节的活动规律来命名的。“这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对于指导农业生产、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dbeile.cn/news/10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