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2021
时光如梭,与2021年挥手作别。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掀起了党史学习主题教育的热潮。这一年,是推进原始创新,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快速发展的一年。这一年,是推进开放合作,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加快建设的一年。我们推出“盘点2021”专栏,一起回顾2021年北京科技创新的精彩瞬间。今天推出第四篇《中关村示范区迸发新活力》。
回顾2021年,中关村发生了许多振奋人心的大事。
中关村论坛升级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视频致辞, 4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视频出席,刘鹤副总理任论坛组委会主任并出席开幕式。论坛期间,围绕6大板块举办60场活动,来自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深入交流,发布了《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1》等权威研究报告、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等一批重大成果,累计10万人次线上线下参与。
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的若干措施》。这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极好机遇和更大责任,将为北京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注入新的动力。
2021年1-11月,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数8816家,上市公司总数452家(不含两地上市);实现总收入74069.8亿元,同比增长22.5%;预计全年实现总收入约8万亿元,同比增长10%左右,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以上。1-10月,中关村企业获得专利授权68538件,同比增长17.5%,占全市企业专利授权量的60.5%。
加快打造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推动中关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措施落地见效,高水平办好中关村论坛,中关村“金字招牌”越擦越亮……除了上述成果,“村”里面还有哪些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2021年中关村的重要时刻!
2021年1月,中关村管委会出台了《关于推动中关村首创产品市场应用的若干措施》,每年每家企业国际首创产品支持金额上限200万元,国内首创产品支持金额上限100万元。旨在通过促进中关村国际、国内首创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动首创产品市场应用,提升首创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2月,北京市财政局发布了《关于转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公司型创业投资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试点政策的通知》,以及《关于转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定区域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试点政策的通知》,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和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鼓励创投企业长期投资。
8月,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将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其中,在国际引领支柱产业之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规划提出,重点在中关村布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先进通讯网络、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等产业。
10月,《“十四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正式发布,“十四五”时期中关村示范区发展有了明确“路线图”和“工期表”。文中指出,推动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提升园区引领带动作用,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强高精尖产业空间载体建设、提升园区专业服务能力和绿色智慧发展水平、完善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机制、加强京津冀及全国示范引领”5个方面,对各园区发展做出规划。
占地55公顷,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的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主园区,一期工程启动建设为双创主体提供研发办公载体及配套产业、商务服务园区的建设,开创性的采用“按需定制”的模式。
由曾经的“动批”转型而来的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核心区,于2021年2月底正式亮相。12个服装批发市场变身8栋高端商务楼宇,一手牵着金融街,一手牵着中关村“金科新区”,在北京新总规的指引下,正在加速完成筑巢引凤的蝶变。
坐落在通州区张家湾设计小镇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项目将成为集设计前沿信息,发布文化活动,举办办公、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世界设计中心。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建设北京飞镖国际创新平台,培育最前沿的医药健康创新项目,打造引领全球的生物医药创新模式,构建世界领先的创新生态圈。
赛默飞-新生巢共享实验室落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将国际资源与北京的原创成果更好地结合起来,帮助北京企业打造国际化的发展路径,为医药健康领域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百放英库孵化器实验大楼启用,这是北京第一家全球原创新药孵化平台,通过服务创新、机制创新进一步聚合北京前沿创新优势,更好地赋能科学家的研究与创新,推动北京原创技术和成果转化,实现北京原创新药研发的飞跃。
在过去的2021年,中关村论坛、前沿科技大赛等系列活动的举办,加强了中关村创新主体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促进各界与中关村的合作共进,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尤其是2021中关村论坛的举办,再次把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关村。
中关村论坛绽放高光
2021中关村论坛的成功举办是一年中最令人振奋的事情之一,9月24日,万众瞩目的2021中关村论坛在中关村示范区展示中心盛大开幕。
论坛期间,围绕6大板块举办60场活动
来自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的
上千名嘉宾深入交流
论坛期间还发布了
《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1》等
权威研究报告
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等
一批重大成果
累计10万人次线上线下参与
2021年
中关村论坛增设常态化活动
线上线下相结合
集中分散相结合
海内海外联动相结合
“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
开展“5+365”全年全方位服务
多区域联动常态化
创新从来都不是一阵风
创新也从来不是一个人
交流、协同、发展
常态化活动推动创新
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前沿科技大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2021年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
面向全球公开遴选
拥有国际领先的前沿技术项目和企业
提升中关村示范区前沿科技创新水平
推动项目产业落地
大赛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
5G、大数据与云计算
智能制造与新材料等重点领域
挖掘数百个优质初创企业和团队
并从中遴选中关村前沿技术专项支持
给予精准配套服务
企业创新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2021年11月
第六届科技外交官创新资源对接活动
在京以“线上”方式举办
来自美国、英国、欧盟、加拿大、巴基斯坦等
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展开主题对话
为中关村加强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合作带来启示
来自全球的各地的10个重点项目进行了推介
吸引了来自北京地区的
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型企业等机构参与
从2021看向2031
创新工场、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
携手开启DeeCamp新篇章
再次向全球AI菁英发出邀请
一同探索科技、产业、人才相结合的
无限可能
DeeCamp训练营面
向所有计算机、数学、自动化等
AI领域相关专业本、硕、博在校生
开放报名,全程免费
2021年12月
第十一届中意创新合作周
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
在中国北京、意大利罗马及那不勒斯开幕
本届创新合作周为期3天
吸引来自中意两国
200家机构的500余位代表注册参与
中方近50家科技机构的100余位代表
与意方近40家科技机构的80余位代表
在线上进行近40场科技项目一对一对接会
谋好篇、布好局,中关村各分园在资金、人才、政策等中关村创新要素的全方位支持下,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工作成效,尤其是各分园主要经济指标成绩喜人,实现了十四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开门红”!
东城园
东城园已形成以中文在线、中国科技出版传媒等为代表的数字出版板块,以光线传媒、永航科技等为代表的内容创作板块,以锋尚世纪、恒信东方等为代表的创意设计板块,以大麦网、春秋永乐等为代表的文化辅助板块等4个特色产业板块。截至2021年10月底,东城园共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55家,比上年同期增加32家,同比增长14.3%。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2378.1亿元,同比增长16.7%。
西城园
2021年1-10月,西城园重点行业总收入表现亮眼。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速领跑,实现总收入255.5亿元,同比增长184.8%;金融科技增长超五成,实现总收入92.5亿元,同比增长55.5%;工业企业总收入突破千亿大关,实现总收入1062.5亿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平稳增长,实现总收入569.9亿元,同比增长8.1%。此外,西城园六大高新技术领域发展迅速,实现总收入1841.5亿元,同比增长25.8%,占园区收入比重达66.2%。
朝阳园
稳增长,促开发,强服务,2021年朝阳园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经济运行稳中有升,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成效不断呈现,高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1-10月,朝阳园完成区级收入113.5亿元,同比增长28.4%,占全区区级收入总量的24.1%,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累计增收25.1亿元,占全区增收总量的74.7%。区级收入增速、增收额、完成任务进度领跑三大功能区。其中,科技产业区级收入占全区科技产业区级收入的比重超过四成。
海淀园
深入实施区域“两新两高”发展战略,加强基础前沿布局,培育高精尖产业,中关村科学城加快构建以创新合伙人关系为支撑的“创新雨林”生态,提升创新能级。2021年,中关村科学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3100亿元,同比增长27%;高新技术企业收入预计增长10%以上;数字产业化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0.1%。累计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504家,现有10604家。累计新增上市企业76家,现有上市企业25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69家,上市、挂牌企业数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丰台园
丰台园重点打造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医药健康四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2+4”产业体系。“2+4”产业收入年均增长16%,占园区总收入比重达到64.5%,其中轨道交通产业2021年收入达到2300亿元,行业影响力日益彰显。1-10月,丰台园实现总收入5475.8亿元,同比增长11.7%;新引进注册资金5000万元以上企业138家,亿元以上企业54家。
石景山园
石景山园坚持创新驱动,在虚拟现实产业方面,联合高校企业建设虚拟现实产业创新中心,大力构建虚拟现实产业生态,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在工业互联网产业方面,大力促进工业互联网产业园特色建设、生态体系构建。截至2021年10月,石景山园总收入2818.7亿元,同比增长16.4%;税收总额118.8亿元,同比增长30.6%。预计2021年园区实现收入3438亿元,税收总额达到120亿元。
门头沟园
门头沟园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抓运行、保增长,收入实现高速增长。2021年1-11月,门头沟园企业纳税27.88亿元,形成区级财政收入6.99亿元,同比增长16.9%。同时,门头沟园创新动能持续增强。1-10月,门头沟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合计7.6亿元,同比增长27.0%;当年专利申请数243件,同比增长64.2%;当年专利授权数170件,同比增长40.5%。
房山园
围绕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房山园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扩大创新载体。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方面,搭建完成国内首条5G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车路协同系统云控平台及开放道路测试监管平台;在氢能产业发展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研发实力凸显,首套质子交换膜(PEM)制氢示范站2021年11月正式启动,为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设施国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州园
通州园充分发挥科技部中小企业发展(“双创”升级)专项资金对社会力量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通过实施园区科技资源支撑型特色载体项目,指导园区重点区域优质载体拓展孵化服务功能,实现园区经济加速复苏,重点指标全面增长,特色产业不断聚集。通州园共引进设计类、科技型企业共137家,累计注册资金逾100亿元,园区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企业28家,亿元以上企业8家。
顺义园
作为首都高端引领型产业承载区,顺义园聚焦打造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和航空航天三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园区基本形成“研发设计+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检验检测+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的全产业链体系;在航空航天领域,正联合航天科技502所建设顺义航天产业园,总占地218亩,总投资20亿元;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建成了国内首个聚集全产业链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应用联合创新基地。顺义园已吸引第三代与第四代半导体企业20余家,累计总投资额40.6亿元。
昌平园
昌平园大力推进生命科学领域原始创新,在乙肝病毒致病机理、细胞焦亡等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发现。百济神州“泽布替尼”、诺诚健华“奥布替尼”等一批自主研发产品走向世界;数坤科技“心血管AI诊断软件”、博雅辑因“地贫精准基因编辑治疗”等一批全球、全国首发产品成功上市;维泰瑞隆退行性疾病小分子抑制剂、合生基因溶瘤病毒药物等一批原创药物进入临床阶段。2021年1-10月,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4514亿元,同比增长23.8%;研发费用147.6亿元,同比增长13.7%。
大兴园
大兴园积极扶持存量企业提质增效,努力降低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制定实施《大兴区关于落实市政府疫情期间促进企业发展若干措施政策兑现方案》。大兴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完成660亿元,实缴税费总额23.6亿元,利润总额22.8亿元。同时,园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专利授权1217件,同比增长43.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34件,同比增长3.4%。
亦庄园
亦庄园深入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建设,在全国率先发布早晚高峰测试、异地结果互认、无人化测试、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等多项创新政策;完善科技创新资金管理,科技创新资金规模扩大至60亿;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成立双创友好型科技金融服务联盟,支持企业375家、资金超232亿元。此外,亦庄园搭建全市首创的“概念验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样中心-中试基地”全链条产业服务体系,累计建成创新中心24家、中试基地14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9家。
怀柔园
先聚集、再聚焦,怀柔园抓紧布局产业转化示范区、有色金属新材料科创园、长城海纳加速器等科技创新空间,释放产业集聚效应。37家企业和机构入驻有研科创园,33家企业和机构入驻国科大产研院,创业黑马科创加速总部基地完成注册企业57家。2021年1-10月,怀柔园实现总收入569亿元,工业总产值413亿元,利润总额33.2亿元,实缴税费总额24亿元。
平谷园
平谷园紧抓部市共建政策红利,协同农科创技术、人才等核心资源优势,承接农高科成果转化,现代食品谷已具雏形;依托普峰医疗创新谷、健慧谷等医药健康特色产业园优势,积极开展与亦庄生物医药基地等区域资源协同合作,逐步形成医药健康产业集群。2021年1-10月,平谷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6%。
密云园
密云园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入平稳期,产业基础正在逐步夯实;智能制造产业加速转型,整体的产值和财政收入实现双增长;科技服务业正在搭建前沿中心和朝密双创中心,产业发展软环境正在逐步建设完善。2021年1-10月份,密云园完成村高新总收入322.0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先进制造产业分别完成收入78.8亿元、61.7亿元、73.1亿元;研究开发费用16.8亿元,同比增长20.3%。
延庆园
推动科技成果在冬奥场景示范应用,加快数字经济新业态布局,延庆园以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作为科技创新力量的核心骨干,加快集聚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先后挂牌成立北体大冰雪运动装备运动风险与效能评价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基地及首体院体育产业研究基地等创新平台,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基石和关键支柱。延庆园共引进企业924家,其中四个重点培育产业企业199家,技术合同成交额为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