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博二在读,发表一区top期刊经验分享 | 学生有话说

博二在读,发表一区top期刊经验分享 | 学生有话说

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的一名博二学生,研究方向是激光光场调控;聚焦于涡旋光束产生、检测相关工作。

20232月,我以第一作者身份投稿一篇理论工作到一区top期刊Advanced Photonics,且该工作已于20238月正式在线发表。(Advanced Photonics, 2023, 5(5): 056002. )今天就研究及投稿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做一些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快速积累实验经验

从开始接触这个课题到完成该工作我大概花了6个月时间,基本遵循先看毕业论文和相关综述对整个课题背景有大概了解,再精读最相关的几篇论文搞清楚其中的原理,最后仿真和实验工作的过程。我以前的方向偏向算法方面,做信号分析、时间序列预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光学实验,从“一团乱麻”到“轻车熟路”,中间有不少感悟,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理解基本原理:实验光路搭建时会涉及到许多基本操作,比如扩束、准直、对准、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使用,使用方法一般可以从实验室师兄师姐或一些厂家的视频号上获得。在掌握这些基本操作的同时,可以带有自己的思考,依据这些操作的背后原理进一步加深理解,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就可能提出精度更高、更便捷的操作细节,大大提升效率。有这样的习惯后,再碰到一些棘手的特殊实验系统搭建时,就可以提前规划,寻找更优的搭建方案。

仿真指导实验:一般在实验前都会做好仿真工作,仿真结果符合预期了才会去实验台上试一试,但难免出现复杂系统有多个自由度待调节的情况,比如一个多光栅级联的系统,各个元件偏离理想位置对输出光斑都有影响,难觅规律,此时可以换一个思路,不要执着在实验台上调试,回到仿真当中,将这些元件的三轴、旋转、俯仰、偏转误差均加入仿真当中,跑出一系列误差情况下的结果,从中分析规律,再去指导实验调节。比如在我实验过程中,花了一个多月时间也没有把半套系统调到满意的状态,通过误差仿真分析,找到了各轴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方式,规划出了从特定偏离位置开始调节的一套方案,结果只花了一周就看到了预期的效果。

良好的心态与长期的积累:在理解原理和有仿真数据后,最终还得落实到实验台上,光学实验是比较精密的,在调光路过程中需要保持心态平稳,手要慢要稳,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时要做好记录再去分析问题,反复调试,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关键。我在搭建这个实验光路时,反反复复拆掉重搭有不下十次,感觉熟能生巧在这里很适用,在休息或忙其他工作后再重新恢复光路花的时间要比每天都在做实验时要久很多。

写文章不是完成实验报告,而是“讲好一个故事”

在去年年底基本完成工作后我一边处理数据一边完成论文撰写,大概用了一个月时间,从写作到投稿的过程有三个地方值得分享:

写文章不是完成实验报告,而是“讲好一个故事”:关键在于要明确文章的创新点,整篇文章围绕创新点展开,在与导师讨论列好全文大纲后,每个部分要写什么内容,有什么侧重点都应该服务于创新点。而对于整个工作不可省略的内容,如果感觉影响正文故事的整体性,则应该放到补充材料中。我们的工作主要创新点在于提出了光子总角动量滤波模型,从原理上来说几何坐标变换是根本,在Introduction部分行文应着重讲的就应该是光子总角动量相关的概念与挑战,自然过渡到本工作,而不是从原理层面出发去罗列坐标变换相关的工作;在Result部分也着重展示滤波相关的结果,将不是文章主干但也十分关键的分束效果放到了补充材料。

图片信息丰富而不杂乱:图片往往比文字更能吸引读者注意,好的科研绘图往往给文章加分很多。首先参考目标期刊近期刊登的其他文章及同一方向论文中的图片风格,关注他们的配色、数据呈现方式,再结合自己处理后的数据,做出一版图片。我在作图时基本每张图都尝试了起码3个风格,然后再和导师同学沟通,选择最优的一版。正文中的图片一般5到6张比较合适,每张图都要重点突出,切忌什么结果都一股脑塞进一张图或是同样的内容反复展示,和撰写文字部分遵循的原则一样,要选取最有代表性,最突出创新点的内容。此外,一定要注意配图色调、图例的全文统一。

文章内容全面且注意细节:全文虽以创新点为中心,但相关的结果、测试都要做到全面,且在文章或补充材料中有所展示,不能只写一部分内容,另一部分信息不作展示。我在第一次投稿时就只着重描述了一个代表性测试结果,虽然想过相邻模式的滤波效果也是评价这个系统很关键的情况,但在第一稿时并没有加入这部分内容,果然就被两个审稿人提出了同样的内容补充建议。此外,论文撰写是一个严谨的工作,除了要讲清楚内容也要有可复现性,不能忽略细节,如果有描述不清晰或提供的参数不够的情况,难逃审稿人法眼。

回顾整个投稿过程,Advanced Photonics是一本重视原创与前沿方向的期刊,从全文大修、补充实验到接收发表算不上一帆风顺,但收获很大;特别是审稿人细心专业,而且都对相关工作十分了解,提出的问题都直中要害,让我感到痛苦但也十分认可。虽然审稿标准高,但提出的问题帮助我大大提升了工作的全面性和严谨性。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多多关注期刊内容,多多尝试投稿。祝大家科研顺利!

作者简介

李浪,男,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为付时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光光场调控和激光雷达信号处理,当前聚焦于涡旋光束产生、检测相关工作。目前已发表第一作者论文一篇,其他合作者论文7篇。

E-mail: wlunarli@163.com

编辑 | 徐睿

如有光学论文写作/实验笔记经验、绘图工具介绍,或其他优质稿件,欢迎投稿至ioptics@clp.ac.cn

字数控制在2000-3000字为佳,

稿件一经录用,我们将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稿酬。

期待你的来稿!

END

由于微信公众号试行乱序推送,您可能没办法准时收到“爱光学”的文章。为了让您第一时间看到“爱光学”的新鲜推送, 请您:

1. 将“爱光学”点亮星标(具体操作见文末)

2. 多给我们点“ 在看

在看联系更紧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