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刚开始自动化时的人们一定想不到,他们的孙子的孙子会越来越累的跟孙子似的
如果你真的想解决问题,就别乱滑了,花几分钟好好看完这一个回答。这个回答可能就是改变你命运的那个。
我身边有朋友失业蹲家里半年了。我自己不久前也经历了Burnout(电量被榨干),正在找个舒服的姿势躺平。
不同的是,我知道造成这个现象的深层原因,以及随时可以的完整方法。
如果你这会儿的确没有时间,那就先点赞关注收藏。你会感谢自己的。
“该上班”的年纪不上班,天天待家里的人。
家里蹲里的一部分硬核蹲,除了偶尔买东西之外完全不出门、或者只在深夜出门的,也叫“”。
有些天天刷手机看电脑,小说游戏电视剧。有些在准备考试,考研考公考证。一小部分在搞自己的线上非常规工作。
找工作的状态:
心理状态:
就这么边躺平,边挣扎,低头是深渊,抬头是利箭。
来抱抱。不要自责,这些其实不是你的问题,下边会说到。
其实蹲家里的各种人都有,并不是只有找不到工作的人。各种受教育程度,技能掌握,职场经历,个人资产,家庭条件都有。
有留学回来,985/211,工资很高,之前工作很吊,家里有钱的;
也有没学历,没技能,没存款,家里没钱的。
共同点是:
很容易想到,既然这么多不同阶级、不同经历的人都不约而蹲,这明显已经不是个人或者家庭的问题了,而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这个咱们等会儿细说。
→ 失业后工作难找、不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或者感觉心累暂时不想找了
→ 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所以虽然有了时间但不知道该干啥
→ 一蹲发现原来蹲着也挺爽,除了需要脸皮厚点
→ 继续蹲,一些原生家庭问题导致心理方面比较敏感的人,开始自我怀疑,自卑,认为自己干啥啥不行;另外一些人开始思考是不是老子其实没问题,是这个社会的评价体系有问题
→ 蹲的久了,有些人开始进入下行恶性循环,越来越懒,社交恐惧越来越明显,甚至焦虑抑郁;有些人爽的不行,推翻了原有的价值观,发现了新的活法
→ 不管哪种,持续蹲住……
刚才说了一下,造成这个现象存在社会层面的原因。但是其实不只是社会这一个层面,而是综合的、多层次的原因。
接下来咱们从6个层面,全方位、多角度、4D立体、身临其境地看看这些原因。这6个层面是:个人,家庭,学校,工作,社会,人类发展阶段。我也称这6个层面为“社会现象原因分析6层面”:
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所以这两点问题根本上来说其实还是接下来几个层面的问题导致的。
而全民卷分数的根本原因,又是后边要说的社会层面的问题。
可是你要问企业老板,他们又说他们也很难,“你看我毛利才40%,这个税一交,各种硬成本一去,真是没啥利润啊……” 那问题出在哪呢?——
良心话说,咱们改革开放才小几十年就能有现在的生活水平,的确很牛X了。但是天天也不是个事啊对吧,看到问题才有继续进步的可能性不是。
家里蹲这个现象其实和平成废宅、三和大神、躺平这些都是相关的,是一大类。
其核心都是一样的:,没有上升希望,工作很累又没有意义,打零工基本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网络的发展提供了不用出门的娱乐和外卖。
人类本来每天都是干啥的?每天花几个小时摘果子打野鹿钓鱼,吃完饭之后剩下的时间就围个篝火坐下来吹牛逼,讲故事,练乐器,做手工,画画,。
这些事情现在都变成了高端娱乐项目,是要有时间,还得花钱才能“体验”的。
但是咱们的基因和那时候还是一样的,只是外部环境在最近几百年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绝大部分工作在200年前都是不存在的,是工业化、信息化之后,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创造出来了很多工作,但是
大部分服务员,生产操作人员,行政,库管,采购,销售,财务,司机,银行职员,公务员,快递员外卖员,干的都是很重复的没有意思也没有意义的事情,只不过当前社会要运行起来就需要把一些人安在这些岗位上干这些事而已,而大家也不过是为了赚钱才干这些的。而且不管怎么,在公司工作都是在帮别人实现梦想,怎么着还非得从里边找出个意义来,非得喜欢上被QJ的感觉?
这就是为什么外企人都不加班,法国这帮懒鬼一周上5天班还要想变成4天的根本原因。
因为人类的天性就决定了干这些工作就只是为了赚钱而已,不可能从中发现意义或者喜欢上这类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异化。
所以,不要自责了,你不想工作不是你的问题,不想工作才是正常的状态。只不过从小生活在东亚这个环境中,让你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已。北美澳洲失业的人很多,大家每天拿着救济金尝试不同的兴趣爱好,很多人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欧洲南美更别提了,这帮人年纪轻轻一天游来荡去,不干正事,和朋友拿杯咖啡,找个台阶一坐,一整个下午就杵在那看闲书吹牛逼欣赏日落。
不同的就是没有拎着菜篮子的大妈在后边戳他们脊梁骨。
不过,不工作其实并不是目的,做自己喜欢的事业、为了自己而工作才是正确的方向。这个下边会说。
前两天说,10年后AI和自动化会代替人类40%的工作(品一下。10年,40%)。
资本是只看利润的,所以只要AI真的好用,肯定就会毫不犹豫地踢掉人工,换上机器。
而当前咱们处于这么个尴尬的过渡时期:机器和自动化还不够厉害,替代不了咱们的工作,而且政府也没有足够的钱能兜住这么多不工作的人,所以大面积躺平不管在哪个国家都实现不了。
目前各个国家不工作的人比例都不高,这小部分人能不能躺的平、躺的舒服就看各个国家的经济和福利水平了。比如日本的平成废宅就可以比咱们躺的平一些,因为日本本来就人少钱多,废宅人数占比更少,可以一周干两天收银员就能过上吃穿不愁还能买手办的日子。而咱经济没那么好,福利更差,就只能躺一下挣扎两下,肝又肝不动,躺又躺不平,就卡在这里。
早在18XX年工业化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就开心地预测几十年以后人类就能天天躺着喝茶看报了,活都会被机器干掉。他们一定没想到,他们的孙子的孙子会越来越累的跟孙子似的。
那接下来AI真的会解放人们的劳动吗?其实没有人知道。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接下来整个世界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
看完以上这6个层面的这么多问题,能发现很多都是整个国家甚至人类社会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总结起来是4类:人性,竞争,制度,经济。
其实除了家里蹲、躺平这个话题,当前社会的很多其他现象都能在上边这些点里找到原因。
视角再放高一些,其实目前全球都在涌起一波离职大潮,也就是The Great Resignation (大辞职)和 Quiet Quitting(安静辞职)。
The Great Resignation :从2021年开始,根据,美国2021年连续好几个月每个月有400万人离职,没离职的人里也有40%考虑半年内离职。整个欧洲也同步存在着这个大辞职潮。
大约一半人离职后从事了不同的行业,也有自己创业的,或者做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工作,或者直接做工作。
原因是人们都不愿再忍受恶心的公司文化,厌恶加班,开始看重工作的意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以及自我实现。
Quiet Quitting是2022年爆发起来的,指的是没辞职,但是只做岗位职责规定的最小工作量,多一点都不干,不加班。这些人一般都是觉得工作没有意义,或者burnout了,用中国话说就是干电池电量被榨干了,但是又需要那点工资。调查发现至少一半有工作的美国人都在安静辞职状态。我自己就在21年底经历了Burnout,目前正在Quiet Quitting中。
所以你并不孤单,这其实是一个全球的大潮。
想脱蹲但没成功的人基本都是因为以下6个困难:
接下来我说一下怎么脱蹲,顺便解决这6个困难。
脱蹲就是在改变生活,而改变生活的前提是要有3样东西:相对健康的身体,足够的时间,选择的自由。
其实这3样东西同时也是人最有价值的东西,都是我们大部分人生来就自带的。只不过拥有的时候当做理所当然,只有失去的时候才会恍然大悟。
接下来,咱们从改变思维 → 理解工作的本质 → 第一条路:探索属于自己的事业 → 另外一条路 → 解决社交恐惧 这5个步骤来一步步说。
。所以咱们先要改变思维,解放思想。
大部分人的问题不是躺平,是躺的不够平。身体躺平了,心里并没有躺平,还在不停地焦虑挣扎,还给自己设定了很高的期望。
彻底躺平就是要做到以下2件事情:
你是环境的产物,你现在过的这样痛苦,不是你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外部原因导致的
没工作很正常,人类就不适合大部分工作,国外很多人都没工作
2. 期望归零。
要把给自己设定的那些期望,以及对未来的向往完全去掉,满足于现在的你。
活在当下,爱你自己。一直以来你对自己可能都太狠了,别人还没说啥你自己就开始骂自己傻X。
你会说这孙子明显在扯淡,我满足于现在了还咋进步?其实满足于现在才是进步的基础。现在是那个1,后边的进步都是那些0。不停担忧未来的人并不是想进步,只是害怕退步,害怕跌落到一个想象出来的谷底,而
东亚最明显,很多人自己就一辈子都是loser,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但是又不敢离开,为了一点安全感在那忍着痛苦,一边又暗中嫉妒你凭什么幸福。
所有人都只是在那BB,最终承受结果的只有你自己。
接受你的家庭就这样,你的父母就这样,他们在你小时候给你造成了创伤,学校就那样了,社会也就这样。
但是生活是你自己的。
不管给你造成问题的是谁,最终对你的生活负责的人只有一个,就是你自己。
“可是这不公平啊!?”
来,和我一起 Rap:
MD,我这喷涌的创造力啊。
要知道,科技的进步的确创造出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咱们前边说其中大部分没有意义,这个大部分指的是比例,但从绝对数量上来说有意义的工作其实是更多了。就比如以前总共有100种工作,其中50种没意义(50%);现在有10000种工作,其中9000种没意义(90%),但是有意义的工作绝对数量有1000种,是以前的20倍,是增加了很多的。
所以不是找不到好工作,而是首先不要被自己的思维局限。
穷则变,变则通。解放思想是改变的前提。
工作的本质是,你为其他人创造了价值,其他人用钱来作为对你的回馈。就这一句话。
所以想着钱去工作是本末倒置的,应该想你能提供的价值是什么。
价值就是满足其他人的需求。这些需求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具体举例说明:
那比如爱好做手工的人在网上卖自己做的小玩偶,爱设计的人在网上卖自己做的输入法主题、表情包,爱画画的人卖自己的插画这些是提供了什么价值呢?这些兼具情绪价值与物质使用价值,以情绪价值为主。
比如我现在花了一个多星期,做了大量的调研、思考来写这篇文章,价值就是希望可以让家里蹲/失业/躺平的人能理解造成自己这个困境的原因、正确的心态是什么样、该怎么走出来。起码这是我希望能提供的价值,即使只有一个人觉得有用,真正改变了一点ta的生活,这篇文章就值了。
至于回报,一个是我做这个事情本来就很开心,没回报我也愿意。再一个是,我自己经历了很多痛苦,最终我解决了很多困难,我觉得我的经历是有价值的,希望写出来可以帮到更多人。我相信只要持续提供货真价实的价值,所谓的回报最终会以各种形式反馈回来。
其实我们这个世界上所谓的事业、职业、商业,本质都是这两个字——价值。很简单,很自然。只是有太多人总想着把别人当傻子,想通过各种操控来获取金钱。有些人可能受限于成长环境,文化不高,钱不多,不会像一些人那样花言巧语,但是其实所有人内心都能感受到你是不是真诚的。因为这是人美好的天性。
大致路线是: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再基于兴趣开始自己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兼顾现实。
为什么要走这么一条路?因为就像前边说的,人既需要物质价值,也需要情绪价值,光有工资是不够的。那从事业的角度讲,最大的情绪价值来自于哪呢?来自于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的第一步,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创造价值。
什么是自己喜欢的事呢?这里要先说一下,你喜欢的事不止一个,而且会变。所以你要找的不是某一个工作(因为大部分工作200年前根本不存在),而是一件或者几件让你感觉充满动力、又有意义的事情。
不要长期做明知不喜欢、仅仅为了赚钱的工作。也不要不明目的地考公考研,这本质上只是一种拖延和逃避,给自己一种“我在上进”的安慰感,考上了也不一定带给你快乐。
先用这个我打磨多年的方法获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方向列表。我把这个方法称为“3C法”(Contemplate, Content, Confine):
具体操作:
① 把以下每一项过一下,拿个纸笔/文档,沾边的就记下来:
这个列表的每一项我都干过。
这个过程可能会用个几天到一周时间,不要急,哪怕一个月也完全OK。这一段时间的价值比你看电视剧打游戏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好处是,现在世界上其他人在干啥、靠啥赚钱,基本上都能在网上找到,所以把上边这些问题过一遍,就已经涵盖的很全了。
接下来开始对记录下来的可能的兴趣点进行 筛选:
② 第一次筛选:输入vs输出。
我们要找出来适合输出的,去掉只是对输入感兴趣的。啥意思?比如B站的搞笑视频、游戏直播、赶海做饭等等,这些你要问一下自己这个问题“我只是想看这些视频,还是想创作这些内容?”前者是输入,后者是输出。只留下愿意输出的。
③ 第二次筛选:有没有现成的能变现的商业模式。
只留下前人已经躺过路,能变现的。比如做手工,已经有人靠抖音直播/视频的方式接单了。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跟着前人就足够了。
④ 第三次筛选:变现的时间长短。
这一步不算筛选,算是排序。根据这个兴趣点需要投入多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开始变现的时间,由短到长进行排序。比如跳舞画画这类,需要很长的学习时间,而且要找到能把你和其他跳舞画画的人区别开的闪亮点,而营销这类就相对容易上手。
到此,你已经有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列表。接下来可以逐项尝试列表上的项目了。必须实际尝试,因为大部分工作呈现给你的只是个表面,背后实际要做的事必须得亲自体验才能知道。
记住这时候咱们的目的不是赚钱,是探索,是实际体验干这个事到底是在做啥,什么感觉。但是因为从开始探索到能有收入需要比较长时间,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先保证基本的生活。
比如你感觉楼下卖烤肠的路边摊/奶茶店就挺有意思,那你就可以去和卖烤肠的小老板说,我来你这里帮两天忙,工资你看着给就行。他肯定愿意,这个过程中你就问他做这个小生意的门道。这比你自己先买一大堆机器材料开始尝试好得多。再比如你感觉做直播有意思,那就找个小的MCN机构去打下手就OK,直播背后的团队里有很多角色,只要真诚总能找到能打下手的职位。
反正已经都蹲家里了,尝试的过程只可能比现在好,生活更丰富了,还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顺便还能赚点钱,这等好事,还等啥?
上边说的是走自己的兴趣这条路,这条路是首选,因为能获得更充实的人生。但是这条路也有问题,就是这个探索的过程可能会比较长,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所以另一条路也是可以的,那就是把工作就只是作为一个能赚钱的事情,在工作之外发现更多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也能过得幸福。
但是你的工作还是要满足2个基本标准:1.你不讨厌它 2.能有自己的时间。
换环境:走这条路反而也带来了一定的自由,因为反正你只是找个能赚钱不加班的工作,在哪都能找,那建议开始考虑一件事情:换环境。换工作,换城市,甚至换国家都是可以的,大部分情况下只是换个环境就能解决咱们前边说的6个层面里边 工作和社会 这2个层面的问题。
豁出去,活下来。
不论性别年龄种族国籍,所有人都:
当然由于所有人都是自己能接触到的那点生活环境的产物,所以有些人的确心理扭曲的厉害,比如从虐待其他人中能获得。但是这种人很少很少,而且即使他们也符合上边说的核心本质。
由于之前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某一个人的伤害,就认为他那一类人都是那样,这不是现实,是对现实的扭曲。比如小时候被某个男的猥亵过的女孩,长大后会觉得所有男人都是恶人。被中学时候初恋女友劈腿的男生,成年后会觉得所有女生都是bitch。
放掉所有的期望。从最最微小的行动开始,一小步都算是完成了一天的目标。,稍微大点就算你违规。
比如你今天能:走出大门5米就返回来。或者趁没人出去买了一次东西。或者与任何陌生人说了任何一句话。这都算是今天的目标顺利完成,奖励你自己一点好吃的或者好玩的。
随着感觉这个小任务可以比较舒服的完成了,再稍微加一点,比如在网上投一个简历,进一步能面一下试(不看结果,出现在面试现场就算成功),或者能随便找个工作先干着都算成功。
类似于国外的AA戒酒会团体,一些同样社恐的人可以组成互助团体(比如建个群),每天给其他人说说今天的小进步,互相鼓励对方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这种归属于一个小组织的感觉会带来安全感,还可以互相激励。
随着你一点点进步,自己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信心和对生活的掌控感,外界也会给你好的反馈,再有了工资,慢慢就能走上正轨。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dbeile.cn/news/2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