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艾玛评论】63人自媒体公司,一年收入1个亿,7年上市,怎么做到的?

【艾玛评论】63人自媒体公司,一年收入1个亿,7年上市,怎么做到的?

如果你懒得读全文,这里是总概括:

-- 创业6年半、仅63人、平均年龄二十几岁、创始人无高学历无背景的自媒体公司要上市了,年收入还将近1个亿,毛利高达61%。

-- 艾玛分析了公司的成长史和收入结构。

-- 艾玛认为该公司有4个成功要素、2项局限。艾玛也分享了自己从中的体会。

7月底,香港财经界和传媒界出了一单爆炸性新闻:一家仅创立了6年半、63个人的小互联网公司毛记葵涌(以下简称“毛记”),竟然申请港股主板上市了。从毛记的年报里,大家才惊讶地发现,这家之前被大众们认为仅仅是在facebook恶搞的“小毛孩”公司,年收入居然将近1个亿(文章提及所有金额为港币),毛利率高达61%。甚至很多人以为这个新闻也是他们的恶搞之作。

三位80后创始人都没有高学历,仅一人拥有学士学位,另两人一人仅副学士(类似大专),一人更只完成了中学会考(类似中考)。除其中一位是作词人林夕的徒弟外,并无任何靠山,是真正的丝逆袭。且团队的平均年龄仅二十来岁,为我们年轻人创业带来了无限希望。

尤其是在传统媒体穷途末路,新媒体又很难收支平衡的今天,这么一个无背景的小公司,如何从一文不名,快速成长到如此地步的呢?它的发展史对我们自媒体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成长历史

2016年,毛记开始转型拍视频广告。在短短的一年零三个月时间,广告业务收入从2015年的0%到2017年3月的78.2%,毛利润为4,784万元。其中,商、银行及金融、电讯为公司带来了超过3,600万元的收入,当中最大的客户更占总收入接近两成。

目前,毛记的两个facebook专页【100毛】和【毛记电视】分别约有111万和69万粉丝,赢得香港网民的热爱。

盈利结构

简单来说,毛记的业务分三大块:网媒、纸媒和其他媒体。网媒主要是Facebook或毛记官网或毛记APP,收入占80%,毛利最高74.4%;纸媒目前仅有卖10元一本的《100毛》杂志,收入占10%,毛利22%;其他媒体即搞活动,收入占10%,毛利64.8%;艺人管理目前可以忽略不计,17个艺人,每年只贡献50多万收入。

(1) 利用二元对立、找准自身定位

现在的香港,最令人心痛的是二元对立,恰恰毛记就利用了这一点,借助年轻人的反叛心理,去满足所有反建制、反传统人士的想象和欲望。无论是毛记的纸媒、网媒或其他媒体的作品,都是从时事和政治内容入题,用恶搞和反讽的形式,突破传统,吸引粉丝。毛记对时事触觉和反应的敏捷是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抓热点、把讽刺夸张到极致是他们最强的武器,因此轻易虏获了一帮压抑焦虑的年轻一族。毛记道尽了他们对建制力量敢怒不敢言的话语,竭尽所能投他们所好。因此毛记成了他们的代言人,宣泄口。

(2) 找准靶子,借势积累自己的粉丝群

毛记虽有创意,但他的原创节目并不怎么受欢迎,比如《犬时代》,虽然抄了热播剧《大时代》的名字,但内容是全新的,收视率就不高。播了几集后,就不再更新。两个小时的《万千呃Like贺台庆》活动也令观众很失望。

但是毛记非常擅长二次创作,它把TVB这个传统大台当靶子,穷追猛打,TVB出什么热门的节目,她就出个类似的。如之前提到的TVB的《六点钟新闻报道》Vs.毛记的《六点钟左右新闻报道》;TVB的《星期二档案》Vs毛记的《星期三港案》;TVB的方东升Vs毛记的东方升等等。借TVB的势,发展自己的力量。TVB支持的,她就反对,TVB喜欢的,她就嘲弄。把人家的缺点“变成”自己的优点,把大众拉到他们的战场,非此即彼。

除了产品以外,毛记在经营方式上也有这种不停试错、迅速调整方向的现象。刚开始,毛记做纸媒,也给其他公司做广告设计、出版图书,但当发现经营纸媒吃力异常时,立刻转型去做网络平台和现场活动。当发现举办大型活动能力不足、成本与收益又不成正比、粉丝人数飙升无助于广告收入后,毛记又立马利用已有的粉丝基础和有点名气的“伪员”制作视频短片,开拓广告制作市场。在连续三年业绩目标刚达到上市标准,立刻安排上市,创业者也有机会乘高位出货。

在选择推广平台时,Facebook专页《100毛》曾呼吁网民去其官网观看,试图将流量从facebook社交平台引导到自家网站。很快发现效果一般,就立即放弃这种做法,改为全力推广facebook专页,之后刊登广告也都以facebook平台为主,一反传统平台在自家网站出售横幅的盈利方式。

所以,时势造就了毛记,毛记靠自身能力抓住了时势。

两大局限:仅限香港本土、创新能力难以持续。

尽管今天看来,毛记非常成功,但这些恶搞和笑话都根植于香港本土文化,很难扩展到其他地区。作为一个公众上市工作,投资者会要求更多。靠戏谑TVB和建制派的创意无法长久,创新能力难以持续,不及传统广告公司能细水长流。所以,乘三年账面收入非常好看,马上上市,之后可以止赚收场。

否则,既然每年营业收入将近1个亿,毛利61%,这么赚钱,为什么还要上市呢?上市之后,要守很多规矩,做事会缩手缩脚,他们当初勇于直言的特色,也会因为成为公众公司,而变得更加温和,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然也有可能毛记上市后想通过收购兼并整合新媒体行业,把盘子做大。我们拭目以待。

对我们的借鉴

看了毛记的案子,最大的感触是——要抓住“势”,这其中有广告行业从传统平台转向社交平台的大势,也有香港本土社会二元对立的中势,还有自身对时事触觉的敏锐及反应迅速的优势。顺势而为,则事半功倍。逆势而为,则费心费力。

作为创业者,我们也要对外界的变化保持敏感。经常研究政策导向,选择国家鼓励的行业,避免政策受限制行业;观察市场行情,对商业机会快速反应,选择市场容量较大的业务,回避即将被淘汰的行业;要了解自己的特长与性格,做适合自己能力、契合自己个性的事。

创业是不断摸索的过程,需要我们经常总结与反省,不断试错,快速调整方向,以变化之心来应对万变之局。


经此一役,无论毛记最后能否上市,它都声名再次大燥,并借此人气再创新高。这也是借势。

其他人气文章:

为什么精英们合伙创业,总是会失败?

工作十几年,这个工具最值得推荐

减少开支的两个诀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