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小组里和我的日志里发表了关于我是如何摆脱讨好型人格的以及讨好型人格成因的文章,收获了很多友友的好评
直通车:
时隔一年了,我想跟大家聊聊后续,以及一些新的心得。
之前我收到过一个评论,非常可爱,那位友邻说看了我的原帖好几次,结果归来还是讨好型人格。我本来以为自己努力了4年也终于摆脱了,但是我想告诉大家,很遗憾,我并没有完全摆脱。
前阵子我和前任一起吃了一顿饭,那天我们一起点了4个菜,其中一个是青椒炒肉,他跟我说点这个吧?我说行。他知道我不吃辣,也特地跟服务员交代了不要辣,服务员说其他都可以,青椒炒肉没办法呢,我说没事就这样上吧。
后来菜上来以后我吃青椒炒肉吃的不多,一个是对我来说的确还是有点辣,一个是我对青椒有点过敏,但也不是每一种青椒都过敏,挺随机的。我前任看我吃的少就问我为什么不怎么吃,我说还是有点辣,以及我对青椒过敏。
我前任就问我:“那为什么一开始点菜的时候不说呢?”
我当时突然有点子心虚,我小声说:“因为你要吃饭啊。”
我前任特别不理解,他有点大声+质问的口气说:“那你不吃饭了吗?这些菜不是点了一起吃的吗?”
当时他质问我以后我一下子哑掉了,我不知道要说什么,整个气氛也变得不太愉快。我跟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我察觉到了我的讨好型人格又跑出来了,我甚至陷入了自责,我以为自己努力了那么久终于可以不讨好了,结果出去现实碰一碰,又完蛋。
后来回去以后我跟他说,我的本意是希望照顾他也能点他喜欢吃的菜,而不是全部由我来点,而且湘菜本身就是辣的,我知道完全不辣是避不开的,加上我也不确定对饭店的这种青椒是不是过敏,所以我就觉得算了,大不了少吃点就行了,其他不是还有3个菜么呢。
我前任是那种比较自我的人,而我是讨好所以会将自己的感受置后的人,所以我们会彼此吸引,他身上有我没有的东西。对他而言,不喜欢的事就要第一时间说出来,他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永远放在第一,要就是要,不要就是不要。
但是他这种比较自我的人也没法理解我们讨好型人格的人群,他觉得很简单的:“只要不讨好不就行了。”但是我听完就生气了,我觉得你怎么能把我的痛苦想的那么简单?
我后来回家复盘了很久,也跟朋友们打电话聊了这个问题,我有个朋友T也是我前任同款比较自我的人,她就跟我说如果别人惹她不高兴她能站那里骂人家40分钟的,主打一个不委屈自己。聊着聊着聊起了一件她做过的但是我认为很冒犯我的事,我当场就在电话里跟T说了:“我不喜欢你做这件事,我之前也提醒过你了,希望你下次不要再做了。”当然T的第一反应就是辩解,说她没有恶意之类的,但是我就是简单+重复,即第一篇帖子里的破录音机法,我跟她说:“我不喜欢这种行为,请停止。”
T突然愣了一下跟我说:“你哪里讨好了?你看你对于我做的不喜欢的事你都会直接提出来啊,跟你以前比简直不要好太多!”
然后我突然意识到,并不是我努力了4年摆脱讨好型人格没用!是有用的!起码在朋友之间我做到了设立边界,并且能够直接表达拒绝和自己的需求。但是我也发现了两个问题,1、我在感情里还是无法直接拒绝或者提出自己的需求。2、因为跟朋友不常见,拒绝成功一半都是在电话里或者微信上,现实里也没有经常碰一碰,我不确定现实里的我是否能做到。
但是我还是为自己高兴,因为起码现在我能做到一小部分了,在不直接面对朋友的时候我能够做到拒绝+提出自己的需求、照顾自己的感受了。
然后我又接着思考上面两个问题的原因到底出在哪里,后来我想了想,一个是隔着屏幕来说对我更有安全感,不用直面冲突,所以拒绝起来更容易些,一个是我在友情里做到了不害怕失去,但是感情里我还是很害怕失去,害怕前任会不喜欢我,担心他对我的看法。
对于我们讨好型人格的人来说,不害怕失去才是处理任何关系的关键,不害怕失去你自然不会在意他人怎么看你了,很多人无法摆脱讨好型人格就是太太太太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了,所以总是活在假我里,比如对方送你一束玫瑰花,但是你并不喜欢,可是你还是会收下说谢谢,回到家又默默不开心,觉得对方怎么一点都没有观察到自己的喜好。但是换个角度来说,对方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如果你不主动提出需求, 他怎么知道你喜欢什么花?
如果你很害怕失去任何关系,比如朋友,比如前任,比如你的同事你的领导你的工作,只要你害怕失去,那你就会去讨好,好让自己看起来挺不错的在那个摇摇欲坠的位置上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你想一想,你讨好那么多年了,讨来什么了吗?如果讨好有用,咱们早讨出大别野成为百万富翁了。
再来到第二点,很多人也会像我一样不敢主动提需求,怕麻烦别人,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害怕被拒绝。我们会提前设想一个很差的被拒绝的结局,因为如果对方拒绝我们的话,内心的那种庞大的羞耻感就会被唤起。说白了就是要克服羞耻感,不害怕被拒绝,我们提出需求是正常的,不要因为童年时候被父母经常拒绝产生的那种羞耻感伴随我们终身,父母是父母,但成年以后我们接触的任何人,并不见得每个都会拒绝我们,而且就算拒绝了也没关系,我们有提出需求的正常渴望,人家也有拒绝我们的正常行为。
还有我最近悟到的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大部分都没有跟原生家庭,尤其是母亲,做到一个精神上的切割和分离,因为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就是童年讨好父母,甚至亲子关系错位(即父母成为孩子,而孩子变成父母要照顾父母的情绪,甚至操心他们的生活)。
如果你还是妈宝男或者妈宝女,这里的妈宝的意思比较隐形哈,不是代表着“我妈说我妈说”挂嘴上的意思,就是你还是会过度为父母承担他们的课题,过于照顾父母的需求和情绪,把自己的需求置后,那你永远都摆脱不了太好型人格。
我就是发现我还在为我妈承担她的课题和情绪以后才感悟到的,我和我妈之间没有清晰的边界感,这种模糊的边界被我带进了情感关系,也带进了友谊甚至社会关系。
所以大家如果真的想要摆脱讨好型人格,怎么做都很难改变,归来又是讨好型人格,不如把头转向你妈妈的身上看看,你是不是还在为你妈过度操心?比如妈妈一卖惨,你就觉得要帮她解决问题,妈妈一喊累你就心疼,妈妈一说没钱,你就觉得你要压抑自己的需求先紧着妈妈,要养活她不能亏待她,等等。
如果不能树立起这个清晰的边界感,那讨好型人格就会不断不断地重演。
而且很多讨好型人格的女性,你们仔细回想下,你们能找到的对象大多也是妈宝男,很多时候你们要扮演一个照顾者的角色。甚至可能友情里你们也变成了那个照顾人的妈妈,公司里你成为了照顾他人情绪最多,干活最多,但存在感最低的人,主打一个吃力不讨好。
这里就需要大家跟自己的母亲和原生家庭做一个心理和精神上的切断了,如果能搬出去不住一起,物理上隔绝也是有必要的,如果搬不出去,那一定要不再为父母的情绪负责,不再过度与他们做课题,一旦卖惨你也要坚持住,他们是父母,他们本来就应该爱孩子,努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的,而不是你们作为孩子要成为他们的父母,你们不应该是你们外公外婆或者爷爷奶奶的角色和责任。
我这里想再给大家科普一下不成熟的四种父母类型和他们会养育出的两种类型的孩子。
四种Emotional immature(情感不成熟)家长,简称EI家长,分别为:情绪化的父母、驱动型父母、被动型父母以及拒绝型父母。
情绪化父母一般在母亲身上比较常见,也是四种里最幼稚的一种,就是他们自己也需要被人照顾,总是可怜兮兮的需要时刻被人抚慰,且终日高焦虑和恐惧不安,生活里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比如一哭二闹三上吊,情绪极度不稳定,但外表看起来像个无辜的受害者,实际上整个家庭的情绪都得围绕着他们转,控制欲极强且极度需要共生依赖关系,很难自我负责,甚至经济也不能独立。他们会通过情感绑架在子女和他人那里获得一些存在感和关注。
驱动型父母是我们通常说的虎爸虎妈,他们一部分人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学历,看起来对孩子负责,实际上是自恋且以自我为中心的,认为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他们做父母的会不知道吗?他们会不知道怎么对孩子好吗?他们能不了解孩子吗?等等。他们不会问孩子的意见,也没什么反思能力,情感上看不见孩子,活在一种想当然的状态里。他们担心孩子的不成功会带给他们难堪,而没有真正的给孩子一个“看见”,会情感忽视孩子,也会过度干涉和控制孩子。
被动消极型父母相比前两种入侵型的,属于默许的支配型人格。他们通常与另外一个EI家长组成夫妻,虽然他们看起来情绪很稳定很温和,老好人的样子,共情能力也是四种类型里相对来说多一点的,但是很多时候看起来靠不太住,显得不太靠谱,事情稍微麻烦和棘手一点他们就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子一样,让你自己去解决,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办。他们缺少父母该有的领导力和保护力,不能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很多时候会扮演一个和稀泥的角色,成为虐待者的纵容者。
拒绝型父母几乎都是被环境和其他人事物推着成为了父母,他们没有做好当父母的准备,并且持续沉浸在自己世界里,将自己周围筑起了一座墙,而让孩子感觉自己不该被生出来,自己是父母的包袱,自己的存在是一种错误。如果孩子向父母寻求情感互动,这样的父母会直接暴怒、发火,甚至对孩子进行体罚。拒绝型父母是四种里最缺乏共情的。
而EI型父母会养育出两种孩子,一种是外化问题的外化者(Externaliser),另一种是高敏的内化者(Internaliser)。
外化者的孩子因为自我内核比较弱,自我掌控感很低,所以喜欢外归因,期待别人来解决和承担问题,反正他们父母也接受了跟孩子彼此之间不处理问题也能翻篇。放在公司里举例的话就是他知道领导搞不定事情,那他也摆烂了,要么公司想办法给他换个领导,反正他啥也干不了。而内化者自主感很强,喜欢内归因和主动承担责任,类似于公司领导啥也做不了,但是他会想着“那来看看我能做些什么”,甚至把领导份内的事也做了。这类型的孩子更喜欢思考,我怎么了,我的父母怎么了,我们的关系怎么了。
每个孩子出生时的神经敏感度决定了他们会发展成哪一种类型,外化者的神经敏感度不高,也不太会去深度思考问题,不容易内耗自己,但是非常容易外耗别人。当外部冲突和矛盾来袭时他们没有一个内在世界可以去整理自己,他们会瞬间感到焦虑和烦躁,会产生一些冲动的行为,甚至是暴力行为,从而直接去宣泄情绪。他们坚定地认为自己啥也干不了,只有父母和外环境改变了才能行。外控者孩子非常依赖外界的陪伴和安抚,也会有成瘾行为,比如滥用药物、沉溺于多方感情关系或者是有毒的虐待关系里、冲动消费等,他们需要及时性的被满足,他们不像内化者那么独立,很多时候呈现出来的是假性独立。
大多数EI父母本身就是外控者,他们习惯性把负面的东西归咎于外部和他人,不太能面对自己,容易责怪他人,但越是如此越会强化他们的低自我价值感,只会越来越不自信,他们觉得自己只能依靠外部来生存,如果外部和他人不改变的话,事情是不可能通过自己本身做出什么动作而发生改变的。外化问题短期看有用,就像网络上常说的“逃避可耻但有用”,但从长期看它非常阻碍人本身的心理成长和发展,让人的情感和心理发育停滞,而内控的孩子更容易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他们是高敏感人群,想得比他人更多且更愿意去承担责任,虽然会因为改变而痛苦一阵子,但有极大的可能最终成为心智成熟且摆脱EI状态的成年人。
但内控外控是两面,它们也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内化者在极端压力下可能会变成外化者那样去过度依赖朋友,而外化者在遭遇重大人生变故,比如离婚、破产之类的无处可逃的情况下也会去内观而做出改变。
正常来说,情感成熟度在同一水平的人比较容易有长期关系,一个情感成熟和一个情感不成熟的人很难维持长期的亲密关系,所以这也解答了为什么我们的父母能维持这些长期关系,他们也都是匹配好的不成熟。
而内控型的孩子也大部分都会成为讨好型人格。
所以总结一下,摆脱讨好型人格撇去第一篇里说的那些方法,还有一些需要我们做到的是:
1、跟母亲做好精神和心理的分离切割,经济也要,通过不为母亲(或者父母)过度承担他们的课题和情绪来建立自己的边界感。
2、不害怕失去,失去又能怎么样?人生最坏的结果就是挂掉,但是失去一段关系又不会真的挂掉。
3、试着表达自己的需求,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不要提前预想会被拒绝的很坏的结果。
4、尽量还是在现实世界里碰一碰去锻炼自己的拒绝能力,用上破录音机法,如果一开始实在做不到,也可以跟我一样先通过网络去拒绝,再发展到线下,多锻炼一定要练!跟不同关系的人去碰撞!
5、如果有人给你打样,教你怎么拒绝,你千万不要抗拒。这是最好的活模版了,不要前怕狼后怕虎的人家都给你打样了教你了你又说我不行,我不干,我害怕。
我有个男性朋友也是讨好型人格,但是他唯一的好处是听劝。反正他每次无法拒绝的时候都会来问我,我就教他咋做,然后他跟着去做或者去拒绝,都见效了。他拒绝塑料朋友的恶意聚会以后,那些人反而少折腾了他一些。
虽然是给大家总结了一些关于讨好型人格的内在力量,但是我最近也挺烦的,然后我去看了医生,我的医生人蛮好的陪我聊了很久,我也跟她说了一些原生家庭的事。
希望医生和我的对话也能给大家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内在力量。
她说:“你能做的只有爱你自己,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去分摊掉你母亲的课题和人生。”
我:“那到底要怎么样爱自己呢?我还是觉得好难。”
医生:“就是把你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放在第一位啊,想做什么就去做,比如说去旅游是开心的,那你就去,今天买了件衣服穿在身上,你觉得好看那就是好看,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这件衣服丑还是土,也不要去照顾你父母的情绪,更不要想着拯救或者改变他们,趁早死了改变你父母和让他们成为更好的父母,进而与你和解“合家欢”的这颗心,把他们留在过去,也可以把受过创伤的那个幼年的自己留在过去,自己去争取新的生活。”
这里我要插播一下,很多人不愿意跟母亲或者原生家庭分离,本质上是不能接受父母其实没有那么爱自己,也没有照顾好自己把自己当他们的父母在使用。甚至也期待着父母的改变。但事实上就是要接受这一现实,你才能真的建立自己的边界,把自己当自己的孩子养育一遍,你才能生长出新的、健康的有边界的自我。
医生接着跟我说:“你不要有想要改变别人或者期待别人改变的心,因为我们到这个岁数基本上已经成型了,6岁左右就开始稳定了,25岁以前勉强还能改改,可你们现在都三十多岁了,甚至父母都五六十岁,六七十岁了,你自己都知道改起来是很难的一件事。除非对方有意愿改变,他有自我觉察和反省的功能,那种力量就是由内向外的,他自己才会变,别人去改变他的话你知道像什么吗?就是把他活埋了,外界的力量岂不就是跟铲几抔土甩过去一样。正所谓鸡蛋从内向外破开是新生,从外向内打破那叫食物。”
医生:“就像你不能改变我,我也不能改变你一样,你无法改变你的前任,你也无法改变你的父母,要记住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且30多年了,你觉得父母为什么一点都没改变,但是他们想的可能是你咋还没改变?你都30+了,你是该改变下自己的想法开始更劳心劳力地为父母服务和付出了。你永远不能改变没有意愿改变的人。”
我问她:“可是为什么我和你不想改变彼此呢?”
医生:“因为我们是医患关系呀,我们是平等的,你把我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在对待,我也把你看待成独立的人,这样就会有尊重,有边界,也不会想着要改变对方了。你可以试着下次把你的前男友或者父母就看待成只是一个人,而不要给他们加任何的身份,从人的角度去看待他们,或者理解他们说的话,你会觉得没那么多的包袱和压力了。当然首先你要把自己当人看哦!”
我:“那要怎么做到跟父母课题分离呢?”
医生:“最好是物理距离上能远离咯,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心理和精神上的真的跟父母断开连结,允许父母做他们自己,也允许你们成为你们自己,父母烂就烂好了呀,让他们烂在自己的人生里,不要多管,又没什么关系的,父母也都是成年人了,不要想着为另一个成年人负责,不要有拯救欲,千般万般放不下都行,拯救欲给我放下。他们是父母,应该要努力奋斗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的,要看见孩子支持孩子,而不是想着生一个孩子来当自己的父母照顾自己。
你真的不用非得去爱别人啊,也不用一定要爱父母,能做到敬就可以了,我有个病人跟他的父亲关系就是如此,爱不了一点,但是做到敬重就行了,能照顾他们生病就照顾点,照顾不了那给点钱,不要把自己全部都牺牲进去,更不要因为父母的诉苦就替他们承担很多。
爱是你自己本身自爱后源源不断产生且富余的情况下再去给到别人,而不是你自己都很枯竭还要去供给他人当血包。
我知道过去的创伤对你来说真的很难,我很心疼你,不过我们对待这些事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像标本一样存在在过去:意识到我永远都不可能去改变它,因为创伤在过去已经形成了。
你要死了改变过去的那些痛苦的事的那条心,今天哭出来,咱们就算完成哀悼了,你不要把过去的创伤一直都背负在自己身上,负重前行就会很吃力的。
以我这个年纪来看,真的很多事都经历过看淡了,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人这一生到最后都是在跟你自己相处,为你自己而活的。不如问问你自己,现在跟自己相处的好吗?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dbeile.cn/news/3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