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到底从哪一步开始?这3步,带你攻克小学写作难题!
小语圈有句话:“小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别说孩子,很多家长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
作文不会写,孩子在家里熬红眼也写不出两行?
孩子只会抄范文,被老师点出“不像自己写的”?
不知如何辅导的你只能给孩子买几本作文参考书,或是干脆撸起袖子自己帮他写?
这些场景是不是在你家也常常上演?
写作文“老大难”,到底怎么攻克?写作文第一步真是坐在书桌前“苦思冥想”吗?别急,其实只要跟着这3步走,小学写作也能轻松搞定!
写作文最怕什么?不是开头结尾不吸引人,也不是情节不够精彩,不怕孩子写不出,最怕的就是孩子根本无可写之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共情”。孩子对生活中的事物、对身边的人、发生的事情都没有可感之处,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或想象,所以作文才会不知道写什么,或是写什么都很机械、空洞,老师读了“一眼假”。
想要写好作文,最简单的一步,也是必须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学会观察。学会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仔细观察这个世界。无论是晨曦的露珠,天边的晚霞,还是上学路上的小插曲,旅行途中的新发现,亦或是与家人共处的欢乐时光、和朋友闹了一些小别扭,其实每一处细节都是写作的灵感源泉。
家长一定要鼓励孩子们在课余时间走进自然,用心感受四季更迭、万物生长,要多观察生活的细节,把生活中有意思的事儿、鲜活的画面记录下来,让笔下的世界跃然纸上,生动而真实。
观察也有方法,不妨试着这样做:
1.注意细节
观察不是花时间呆呆地看,而要教孩子如何观察事物的细节,比如一片树叶的形状、颜色、纹理,一只小鸟的羽毛、眼睛、叫声,不仅是静态的,还有动态的,鸟儿飞翔的姿态,觅食时的神态……
2.培养共情
观察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有情感上的联结,“共情”也是可以培养的。鼓励孩子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观察中,比如孩子天生就有恻隐之心,对一只流浪猫的同情,对一朵花儿的喜爱,或是对家人的感谢,带着感情去观察,或许会有更多的发现。
3.记录习惯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再多的观察,不记下来,小学阶段的孩子可能很快就会忘记,成了过眼云烟。让孩子养成记录观察的习惯,无论是日记还是写写画画的涂鸦,都是孩子们将观察转化为文字的好方法。
大家都听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需得“肚子里有货”,才能写出好文章。阅读好文章不仅是文学的熏陶,更是积累语言素材、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
从经典童话到现代美文,从古诗词到科普读物,亲近母语《明亮的文学课》中每一种类型的文章都是能让孩子们心灵明亮的滋补品。
下单即赠送对应年级上册图书配套的学习单!
*购书后,可加下方任一老师微信,凭购书订单截图领取学习单。
小阅老师
小雅老师
【温馨提醒】凡是已经进群领取了学习单的用户,图书不退哦~
《明亮的文学课》以“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主题为母题,精选了500多篇古今中外经典篇章,设计近200个阅读主题。并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进行了合理编排,从难易程度、篇幅长短、主题适配年龄等方面都是递进增长的。
书中的主题,既有孩子喜欢的自然、动物,也有贴近他们生活的游戏、朋友话题等等,每一个单元都不仅能引领着小读者们踏上一场场精彩的冒险,还是一个个有趣的作文素材和主题。
在精心为孩子们挑选出优秀作品后,《明亮的文学课》更进一步地引领孩子们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作品。
首先,这套书涵盖小学阶段孩子们适合阅读的所有文学体裁,涉及童话、儿童故事、散文、小说、动物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科普小说、日记、书信、演讲、自然观察笔记、人物传记等不同文体,不同体裁有不同的写作特点,配合课后的“文学聚焦”给孩子建立起文体意识。
《明亮的文学课》目前出版了1~3年级,共6册,每个年级各2册,每册书设计了16节课,与每学期的16周相对应。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每周完成一课的学习,而每节课包含2至3篇精选文章,每篇只需花10~15分钟时间来阅读和交流。
阅读时,我们不仅要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要深入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文字传达情感、塑造人物、构建世界。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们可以积累优美的词句、生动的比喻、深刻的哲理,这些都是他们未来写作中的宝贵资源。
接着,通过每篇文章之后设置的“阅读交流话题”,巧妙地引领孩子们在阅读中汲取丰富的写作养料。这些话题,一方面,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把握文本;另一方面,会从文本拓展开,联结生活,引导孩子更加开放地去思考、思辨。通过思考与交流,逐步拓宽思维和视野,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情感,进而勇敢迈向表达与创作的广阔天地。
比如,这篇文章之后的阅读交流话题,前两个话题,紧扣文本,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个问题则是联结到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有更广阔的思考。
真正的写作,是从心出发的对话。《明亮的文学课》还设置了“文学聚焦”的助读模块,帮助孩子真正走进文本,引导孩子对文本、文体等进行探究,教会孩子们如何在阅读中思考,在观察中感悟,将个人的情感、见解融入文字之中。
每课之后的文学聚焦,或聚焦于文体特征,或聚焦于写作手法,或聚焦于作者与创作背景,或聚焦于作品的谋篇布局……比如:
一年级下册的“我和外祖父”,聚焦在怎么写我们身边亲近的人,用表格的方式帮孩子梳理作者是如何通过事件、动作、对话、特点来把外祖父写得鲜活;
二年级下册的“我们奇妙的世界”,聚焦在文章中的关键句,教孩子用关键句把握文章的脉络;
在文学聚焦中,《明亮的文学课》也非常关注儿童的情感价值和精神成长。
比如三下的“我不是胆小鬼”,重在引导孩子克服恐惧情绪等。
无论是喜悦、悲伤,还是好奇、困惑,通过《明亮的文学课》孩子能学会在阅读和观察中形成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字中,通过笔尖流淌出来。只有这样,孩子的作文才是真正“走心”的、能引发别人“共情”的好文章。
童年里,每一颗幼小的心灵都藏着无限的想象与创意,等待着被激发、被引导。有了观察的内容和文学的积累,下一步就该是拿起笔开始灵感的转化了!
而从读到写如何流畅丝滑地转换,又到了考验家长的时候了。不用担心,《明亮的文学课》顺承每一课的“文学聚焦”,我们又设计了具有实操性的“读写建议”模块。
读写建议,一方面,在本课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深读,包括对比阅读、拓展阅读等;另一方面就是写作输出,结合本课文章,为孩子创设写作的情境,教孩子写作的手法,帮助孩子完成从读到写的迁移。
像一年级的的孩子虽然没有习作课,但可以学着写一些小片段,比如“说一说我的名字”, 读写建议就通过引导孩子从名字的意思到取名的故事,丰富写作的内容。
二年级的孩子总有很多奇思妙想,要怎么把“我变成了___”这样一个小故事写得有趣生动且情节完整,让人有读下去的兴趣呢!来看看读写建议吧!
三年级的孩子如何用第一人称来进行写作,如何创作诗歌?用读写建议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的感受!
在读写建议部分,也有不少读写话题呼应了教材里的习作话题。
有了“读写建议”,孩子能明白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需要有起承转合,他会学着设置冲突、悬念,让故事波澜起伏;孩子能根据“读写建议”,一步步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在“读写建议”中,孩子学会使用形容词和动词,让文字活起来,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使文章更加生动……
有了观察,有了阅读积累,还有专业的读写建议,孩子肚子里有货,且有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他不会再畏惧写作。孩子可以放心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纸笔表达出来。一篇有骨架、有思考、有情感的文章一定是能让人“共情”的好文章!
《明亮的文学课》不仅是从读到写帮孩子全面提升,更是一次心灵的成长之旅。它既是一盏照亮孩子文学之旅的明灯,更是写作的贴心导师,携手孩子们踏上一段充满发现与创造的旅程。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写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用文字描绘出属于自己的斑斓世界。
更多阅读和写作干货,请预约亲近母语视频号的相关直播: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dbeile.cn/news/3472.html
上一篇
新媒体运营师证书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