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农业增效 农村增绿 农民增收 寻乌“三农”日益强

  仲夏的寻乌,青山如黛,天蓝似海。夹杂在翻滚热浪中的果香随风散逸,让人感受到一种盎然的生机。

  这一喜人的景象,得益于寻乌县对“三农”的重视。近年来,该县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全县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

农业增效 农村增绿 农民增收 寻乌“三农”日益强

  近年来,寻乌县不断创新农业化发展模式,建立高质高效的蔬菜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大力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图为晨光镇六社蔬菜基地。通讯员谢清华 摄

  兴产业 群众致富门路广

  “我们公司生产的水咸菜最大特色是采用古法加现代工艺腌制,亚硝酸盐含量低于饮用水标准。”赣州巧耕人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赵一麟自豪地说,因其制作工艺独特、品质上乘,产品畅销粤港澳大湾区。

  20多年前赵一麟曾南下深圳务工。2018年,他在寻乌县招商人员多次宣传家乡良好的营商环境及创业优惠政策的吸引下, 毅然决定返乡创业,成立赣州巧耕人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今年1月,该公司被广州市农业农村局认定为第九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柑橘产业曾经是寻乌县的经济支柱产业。前几年在全县柑橘遭受病害侵袭的严峻形势下,该县一手抓柑橘病害防控,一手抓产业转型探索,按照稳面积、提质量、多元化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以“柑橘为主, 多元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转型之路。2021年,全县柑橘种植面积达26万亩,产量23万吨,产值达11.5亿元;全县特色产业设施蔬菜、百香果、猕猴桃、鹰嘴桃、红薯、茶叶以及蓝莓、石榴、哈密瓜等面积达16.23万亩,年产值可达15.9亿元。

农业增效 农村增绿 农民增收 寻乌“三农”日益强

今年,寻乌县三标乡三标村万亩鹰嘴桃喜获丰收。图为村民在采摘果品准备销往外地。通讯员刘加鸿 摄

  同时,该县充分发挥富硒土壤优势,积极擦亮“东江源、新‘硒’望”等富硒名片,农业品牌创建多点开花。全县建成市级富硒示范基地7个,认证富硒农产品99个;认证“圳品”3个;绿色、有机认证企业45家,证书数量达到72个,绿色、有机认证种植基地面积约6.8万亩,生产总值可达6.53亿元。

  此外,该县以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创建为契机,运用数字科技手段为产业赋能。在果业方面依托“润丰林”“源兴”“金皇国”等果业基地,开展物联网技术智慧农业示范应用;在蔬菜方面依托“宜源华”农业,打造了幸福小镇智慧蔬菜产业园;在畜禽养殖方面依托“德青源”农业,建成“5G智慧蛋鸡场”,实现喂料、环境控制、排泄物清理自动化。

  美村庄 人居环境换新颜

  走进寻乌县文峰乡岗背村,放眼望去,产业兴旺、环境秀美,一切都显得如此井然有序,让人不禁流连在这山水田园之中。

  近年来,寻乌县按照“试点先行、全域推进”工作原则,在全县所有行政村全域推行“六定包干”管护模式,基本建成“五有”标准管护机制,初步实现村庄环境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常态长效管护的转变,村庄面貌由“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获评全省首批美丽宜居示范县,2018年、2020年连续两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以前环境卫生问题多,边沟杂草丛生,杂物农具随意摆放,垃圾污水任意排放,现在村里大变化,到处都漂亮了。”岗背村村民钟招娣感慨道,村里每月都搞评比,大家意识变强了,有问题拍张图片上传到村务微信群很快就能解决。

  从“各扫门前雪”到“村庄是我家”,村庄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人人参与的理念和完善的长效机制。通过搭建“万村码上通”5G 长效管护平台和微信公众号及时发现、反馈问题,保证村庄环境及时“诊断”;通过发动“村民自己改、乡镇集中改、行业部门专业改”,确保村庄环境问题得到整改;通过成立督查验收组负责专项督查验收和日常巡查考核,促进管护成效向优向好;通过坚持“财政配套、乡贤捐赠、村民自筹、乡村兜底”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长效管护资金来源。

  重引领 乡村振兴赋新能

  近年来,寻乌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以党建引领、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乡村善治新路子,不断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镇干部是推进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如何让乡镇干部有盼头也有劲头,是乡村治理工作的关键。2021年换届以来,寻乌县配齐配强各个乡镇的领导班子,注重从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乡镇干部,在评优评先、选拔使用、职级晋升方面予以倾斜,较好地激励了乡镇干部,建强了乡村振兴“一线指挥部”和“前沿作战部”。

  “哥打竹板妹弹琴,今日生活喜盈盈,社会风气大改变,静待花开春满园……”在澄江镇周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百姓名嘴”王焕平正用客家方言教村民们唱他新编写的山歌《喜迎党的二十大》。

  依托文明实践阵地设置百姓说事点,通过建立群众性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乡风评议、屋场会、乡村夜话、感恩奋进等活动,常态开展身边好人、新六星文明家庭、赣南新妇女等典型评选,培育乡风文明深入人心。目前,该县各村均已成立文明实践理事会,制定了村规民约,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与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工作融合,乡村治理主体实现多元参与,乡村矛盾和量显著下降,连续14年被评为全省工作“三无”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