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李子柒归来”:10组关键词+13个角度+6段简评+10篇时文

在长达1200多天的停更之后,知名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终于于2024年11月12日正式回归。其最新作品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为主题,1小时内在微博播放量超过759万次。网友纷纷评论:“终于回归了”“好久不见”。

“李子柒归来”:10组关键词+13个角度+6段简评+10篇时文

“李子柒归来”:10组关键词+13个角度+6段简评+10篇时文
“李子柒归来”:10组关键词+13个角度+6段简评+10篇时文
素材关键词
1.回归自然,天人和谐2.诗意烂漫,热爱生活3.磨难挫折,自立自强4.简单生活,亲情人伦5.乡愁乡情,乡村振兴6.初心责任,网红价值7.时代红利,创新意识8.付出回报,积极向上9.坚持信仰,矢志圆梦10.文化传承,文化自信
“李子柒归来”:10组关键词+13个角度+6段简评+10篇时文
“李子柒归来”:10组关键词+13个角度+6段简评+10篇时文
新闻综述

李子柒的回归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成功。她在停更三年后重新发布视频,迅速收获了海量的关注和点赞。首条视频在发布后短短几小时内就创下了惊人的播放量,各大平台的粉丝数量也呈现井喷式增长。这种回归的热度和影响力,不仅证明了李子柒个人的魅力和实力,也体现了观众对于优质内容创作者的高度认可和期待。
其次,李子柒回归后的视频内容依然保持着高水准的制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她通过视频向观众展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如漆器、蜀锦等,这些传统技艺在李子柒的巧手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她的视频还融入了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元素,让观众在欣赏美食和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此外,李子柒的回归也引发了对于内容创作者和传统文化传播的深入讨论。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李子柒坚持深耕内容、注重文化传承的做法,为众多内容创作者树立了榜样。她的成功也证明了在快节奏的互联网环境中,优质内容和文化内涵仍然是吸引观众的关键因素。
然而,李子柒的回归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质疑。有观点认为她的视频内容过于理想化、田园化,甚至存在一些虚构和夸张的成分。但无论如何,李子柒通过视频向观众传递的积极、正面的信息和文化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她的回归不仅让观众重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激发了更多人对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综上所述,李子柒的回归是一次成功的文化盛宴,她以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同时,她的回归也引发了对于内容创作者和传统文化传播的深入思考和讨论。在未来,我们期待李子柒能够继续深耕内容、创新形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更多的力量。

“李子柒归来”:10组关键词+13个角度+6段简评+10篇时文
“李子柒归来”:10组关键词+13个角度+6段简评+10篇时文
精彩视频
       
“李子柒归来”:10组关键词+13个角度+6段简评+10篇时文
“李子柒归来”:10组关键词+13个角度+6段简评+10篇时文
主题角度
1.归来的光芒:文化的力量
李子柒的归来,如同一股清流,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与尊重。她的视频,不仅仅是美食的制作、手工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展现,一种对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李子柒的视频如同一剂温柔的良药,治愈着人们内心的浮躁与焦虑。她以独特的视角,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诗如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与深度。
2.粉丝的坚守:情感的共鸣
在李子柒停更的这段时间里,她的粉丝并未散去,反而以一种更加坚定的姿态,等待着她的归来。这种等待,不仅仅是对一个视频博主的期待,更是对那份纯真、质朴生活方式的向往。李子柒的视频,如同一扇窗,让人们在繁忙与喧嚣之外,找到了一片宁静与美好。她的归来,让这份情感得到了释放与共鸣,也让她的影响力再次达到了新的高度。
3.品质的保证:匠心的传承
李子柒的视频之所以能够持续吸引观众,离不开她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的过程,从手工艺品的制作到场景的布置,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这种匠心独运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她的作品中,更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观众。她的归来,带着更多的匠心之作,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与深度。
4.社会的反响:文化的自信
李子柒的归来,不仅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更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她的成功,不仅在于她个人的才华与努力,更在于她所代表的文化自信与传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李子柒的视频,以一种生动、直观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多样性,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5.文化的桥梁,心灵的归宿
李子柒归来,依旧是顶流,这不仅仅是一个网络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她用镜头记录下的,不仅仅是生活的点滴,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李子柒的视频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中国与世界,更连接着每一个渴望心灵归宿的人。她的归来,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也让我们更加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能够触动人心、传递正能量的文化,永远都不会过时。李子柒的归来,是文化的胜利,也是心灵的回归。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让我们一同期待,她能继续用镜头捕提生活的美好,用文化之光,照亮更多人的归途。
6.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要传承,也要创新。李子柒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她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传统农耕生活和手工艺制作,如制作毛笔,从选材到成品,她严格遵循古老工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正是传承的关键所在。同时,她又运用现代拍摄手法,赋予了这些传统内容新的视觉体验,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这告诉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时,我们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7.中国故事,精彩讲述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用心。毫无疑问,李子柒在中国乃至海外的火迅走红让一个立体、多元的中国迅速被世界人民投以艳羡的目光,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被更多人所认可,所接受。与平常的主流媒体围绕高铁、5G、支付宝等新兴技术所展开的中国故事不同,李子柒凭借回归自然,再现旧时中国的耕作生活用她的另一种方式讲述了中国故事并在世界范围内脱颖而出,这不禁给了我们新的启迪与方向:唯有用心,方能讲好中国故事。
8.文明网红,大美中国
一人一机一幅画,一枝一叶阅人生——做文明“网红”,撑起道德的天空。“不言不语早已道尽岁月,不温不火却早已流入人心,述说着中华千年魅力。”这是人们对李子柒的评价。相比那些“网红”乱象,通过拍摄自己的田园生活而向世界呈现中国文化之美的李子柒实为“网红”中的一股清流。这一清一浊、一静一闹昭示我们:做文明“网红”,而传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定能向世界呈现大美中国。
9.文化自信,提升价值
一人一座秋干架,一家一国中华情——做文化“网红”,增强文化自信。余秋雨曾说:“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娱乐是人的先天本能,而文化其实是沉淀的结果。是的,沉淀。一个视频,一屋俩人,三餐四季,一个普通的女孩子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李子柒学习制作文房四宝的视频拍了近两年;为了酿造传统黄豆酱油,她从种黄豆开始;为了做蛋黄酱,她从养小鸭子开始⋯⋯这个穿着粗布汉服干农活的姑娘,执着于回归万物本质,用一帧一帧的画面,尽显千年中华文化自信。
10.与时俱进,网络红利
君不见,故宫前馆长单霁翔,力创故宫文创产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同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现代化的手段,向民众展示故宫文化。君不见,李子柒,利用短视频的现代娱乐手段,躬耕田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娱乐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发展,共同走向世界,共同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拍成MV的《琵琶行》朗朗上口,让学生边唱边记;演绎成综艺节目的《尚书》,让观众增添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无数传统乐器演奏的天籁之音,经由网游推广;无数经典的汉服款式,经由COSPLAY传播……
11.中国精神,彰显力量
赓续中国精神,就更好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南湖红船的启航,到南昌城头的枪响;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筚路蓝缕,永不懈怠是共产党人最好注脚。今天祖国富强繁盛,人民安居乐业,但复兴之路漫漫,仍需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万晓白放弃优裕生活,扎根乡村,全职生态修复;王小川带领团队发明搜狗输入法,研发出全球领先的机器翻译系统;李子柒利用短视频的现代娱乐手段,躬耕田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娱乐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发展,共同走向世界,共同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每名青年的使命,我们从中国精神中不断汲取力量,化为支撑前行的精神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奋斗姿态。
12.流量时代,利弊共存
流量是把双刃剑。自媒体的悲哀在于,你没有流量,内容再好,也没法变现,养活自己。你有了流量,又会被资本绑架,陷入言不由己、乃至官司缠身的困境里。李子柒不仅是短视频领域的美食博主,而且是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她不仅仅是在国内爆红,而且在国外备受称赞。有了流量后,闻着金钱味道的资本就来了,许诺种种好处,也布下层层陷阱。流量越大的人,盯着你的眼睛也就越多,看你笑话的人就越多,稍有不慎,就会被投诉,就会被禁言,就会被封杀。流量,亦如名利,是把双刃剑。它给你赞美、给你掌声、给你荣耀,把你推到聚光灯下,它也暗藏恶意、诋毁、危机,还有无法预估的风险。
13.智慧传承,勇于创新
追传统之窈窕,成文化之新章。折梅酿酒,采薇烹鲜,染布裁衣……李子柒借助互联网+的新形式,传承中国的古典美、“桃源梦”,这是对“拿来主义”的动人诠释。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也为李子柒的尝试做了注解。从传统中拿来“采菊东篱下”的性灵之美,从时代里拿来“巡天遥看一星河”的科技之光,智慧传承,勇于创新,传统文化才能风姿窈窕,奏响新章。
与时俱进,智慧创新,文化方能跨越历史,打动时代。从中华艺术宫的“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到数字化的敦煌莫高窟,科技的加持,减少了文化遗产的磨损,俘获了千百年后的人心,也以动人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华夏文明的厚重与绚烂;故宫发起的“云游园”,让世界听到了烟柳杏花和朱墙黄瓦的私喁,体会中华文明的深邃绵远;《中华好诗词》《经典咏流传》等文化节目让经典以新的形式绽放;李子柒借助互联网+的新形式,传承中国的古典美、“桃源梦”,讲好中国故事。如果故步自封,那么传统文化就会在一汪死水中丧失蓬勃的活力,新鲜的生命。君不见一些“老字号”“老工艺”,不求自新,终致式微,“珠玉毁于匣中”。 

“李子柒归来”:10组关键词+13个角度+6段简评+10篇时文
“李子柒归来”:10组关键词+13个角度+6段简评+10篇时文
媒体时评
如果说李子柒展示的乡村,是人们理想中优美的田园生活,那么“张同学”(男版李子柒)和他拍摄的乡村生活,则是更加粗砺、更加原汁原味的。有人认为他拍摄手法很专业,背后可能有团队,但是媒体探访后发现,他的确是独自创作的。乡村生活中真正吸引人的力量,才是让“张同学”成为网红的关键。
——中国青年报

正是这种“观看”方式的巨变,才赋予了乡村新的形象。当大多数人都身处乡村的时候,只能 “仰望”、羡慕城市生活,而当大多数人生活在城市时,便注定会开始以新的视角打量乡村。人们不再把乡村视为落后的象征,而是自己的来处,人们开始怀念它,也开始以更平等的视角进行“观看”。
   ——中国青年报
小县城处在乡村和都市的中间,按照传统城市化的演进逻辑,它最终的命运可能是萎缩甚至“消失”。但是现在我们知道,那里不是“文化的荒漠”,那里也有青年,有他们生动的生活,有他们的欲望和梦想。
——中国青年报
在智能手机时代,每个人都能表达,都可以拍出自己看到的“美”。此时,乡村的形象是具体的、个性化的,也因此更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张同学”所展示的乡村,也是无比真实的。他把钥匙放在窗户上的砖头下,让身居都市楼盘、装了密码锁的人也能心生触动,因为这一举动背后,有着一种特别的安全感。
——中国经济网
归根结底,李子柒和张同学的成功,都是因为其内容恰好踩中了一二线受众的阶段性情绪和审美,他们打动的还是一二线城市的核心传播者,而非农村百姓;而对于大多数农村短视频创作者而言,因受众限制,他们或许很难像张同学、李子柒一样大红大紫。
不过,许多创作者已经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道路:发挥扎根农村的优势,讲述接地气的真实农人故事,传递各个细分领域的实用农业知识,并依靠短视频平台的社交关系网络和普惠流量分发进行传播。
——凤凰网转自字母榜
人,一旦生在什么地方、长在什么地方,那地方的山水草木、人文地理、村闾小巷、乡俗民情,便会像盐渍刀斫一样深深地渗透在他的心窝里,镌刻在他的记忆中,使他一生一世都会与之结下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时时刻刻都在怀念着、向往着、追忆着,每每使心中充满温馨,使生活洋溢喜悦。
——人民日报

“李子柒归来”:10组关键词+13个角度+6段简评+10篇时文
“李子柒归来”:10组关键词+13个角度+6段简评+10篇时文
素材集锦

1
[摘要]有文章认为,这位博主主打传播中国传统美食文化,通过镜头语言呈现田园生活,令外国网友喜爱并评价说“她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绍,被我们忘记的那些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从这个角度而言,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文化输出的意义。当然,这一结论也引发了不小争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一话题。
详情点击人民日报评论:文化走出去,期待更多“李子柒” | 睡前聊一会儿

2
[摘要]李子柒是谁?在我看来,她就是余光中,她就是“料理鼠王”,拍得出“乡愁”,做得出“妈妈的味道”。李子柒的成功,在于热爱,爱生活、爱家乡、爱文化。而每一个喜欢她的人,也是因为爱,才懂这个叫李子柒的姑娘。
详情点击央视新闻热评:李子柒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讲好了中国故事
3
[摘要]我觉得这不但是文化输出,而且是由里到外,由精神到物质的高级文化输出,因为李子柒视频往外输出的,恰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那些我们曾经影响世界的那些文化,那些最精华最珍贵的那些精神内核,这不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代表吗?
详情点击为你写一个故事文章:李子柒怎么就不是文化输出了?

4
[摘要]李子柒也一样,虽然她具体展现的不是务农生活的辛苦和琐碎,但她的视频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让许多老外看了以后心生向往,发出感慨“她的园子简直就是伊甸园”“中国真美好”。
详情点击人民日报文章:因为李子柒,数百万外国人爱上中国

5
[摘要]可是呢,尽管是这样的,也都是阻挡不住,也都是大家对她的喜欢,因为对象是她所做的一个美食,可以说受到了非常多人的一个喜欢了。
详情点击醉心民谣精选:李子柒拍视频为什么只拍侧脸,看完这张图,你就明白其中原因!

6
[摘要]12月10日,央视新闻发表评论文章《我也蛮自豪,因为我就是李子柒作品背景里的一个点》,称李子柒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详情点击21世纪经济报道:李子柒火遍全球!央视、人民日报点赞,700万人追捧,这位90后姑娘到底是何人
7
[摘要]有人赞美她拍出了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让外国人深度感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食的魅力,也有人质疑李子柒的视频并不真实反映中国人的生活,且加深了外国人对中国落后贫穷,仿佛还处在农耕时代的刻板印象。
详情点击中国日报双语新闻:李子柒中式田园生活在海外圈粉,却引发“文化输出”争论
8
[摘要]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利用应季蔬菜水果烹调美食,烹茶煮酒……虽然她在视频中不怎么说话,但整个安安静静的过程就足以圈粉千万。对于这个姑娘,网友都充满了好奇。
详情点击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真香!李子柒的田园生活爆红海外,看过的都说......

9
[摘要]这样的桃园美景,你要去戳破它背后的不如意处真是罪过。我们国家的扶贫工作有了长足进展,再偏远的地方也村村通了公路,互联网的基础建设也深入到了村镇之中。
详情点击三联生活周刊:李子柒的田园牧歌可以吗?
10
[摘要]李子柒来自民间,她的作品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能够与世界对话的重要价值。
详情点击光明日报:李子柒火到国外,怎么做到的?
帅作文上新↓

来源丨鲜素材整编

编辑丨尚尚

审核丨黄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