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文化发声,我相信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字可含万物,一物可有千言。
一个字可以囊括中华文化的根那就是:道。我们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道与术的区别。所谓术者,它是指你可以驱动和支配什么;而所谓道者,它探究什么东西驱动和支配着我们。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支一脉延续到今天的文明。像大家很熟悉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波斯、古希腊、古玛雅、古阿兹特克,世界上所有的这些文明,要么中断了,要么灭绝了。
像古埃及、古印度、古波斯、古希腊这几个文明,它连人种都换过了,只有中华文明及其传统文化一直走到今天。
因此,从时间维度上讲,中华文化时间跨度最为久远,包含着人类文明起源的哲理,世代传承着中国的故事。
01 要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不得不提汉字了
汉字是象形文字,以形表意,不同于完全符号化的字母语言需要主谓宾的辅助才能表达出意思。
它就像一个保险箱一样,把这个字诞生时,最初的思想和最原始的思考锁定在其中了,这就使得后世的人,更容易明白前世人都在讲什么,都在想什么。
今天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剩下中国使用象形文字,其他各族各国全使用的是拼音文字。
虽然我们今天的汉字多数都已经符号化了,但是仔细探究的话,很多字都还保留着甲金文的影子。
比如说,甲金文的甲字,就是商代十大部落其中一个叫“甲”部落的图腾,甲字中间十字是两根树枝,上面的口字是一块兽皮,所以“甲”实际上表示的是一块盾牌。天干中剩下的九个也分别是其他九大部落的图腾。
中国的象形文字,是更加抽象化的,而且基本上是一个字只表示一个意思。
这为后来的组词带来了一个好处:对于新出现的事物,我们只要进行功能上的组合就可以了,而不必新造一个词或字。
英文牛津词典越来越厚了,是因为它每年都要新增一些词,不得不把这些新增的词收录进去。我们的汉语词典,就不一样,基本字没有怎么增加,增加的都是一些字组合的词。
举个例子:以前新出现的东西比如自行车,我们叫脚踏车,但是英语就不能这么干,他就必须得造一个词bicycle,来释义。
再比如铁轨上跑的那个庞然大物,英语叫train,我们叫火车。单看英语train这个词,你很难看出背后的意思,而我们的火车这个词就比较容易了解了,是因为火车诞生之时,他是蒸汽机车,是烧煤炭或者木柴的,开起来冒着滚滚的浓烟,所以我们叫火车。
西汉《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载:“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说的就是仓颉造字之日,天上下起了谷子雨,群鬼也要在夜晚哀嚎了。
如此惊人的笔调,是为了强调文字产生对于中华民族影响的重要性。
汉字的具象性和表意性,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要知道原始的甲骨文,看起来就像一幅画一样,每个字都在表达着一种意境,这也为后来我们开创的诗词文化和国画奠定了基础。
汉字是中华文化得以扩展和延续的载体,在文明的传播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数千年的演化之中,也形成了其背后的人文故事,加上多音字同音字平仄发音不同,更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功底才能彻底搞懂,由此才说博大精深。
02 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最精致、最典型的田园文化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自给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田园文化。
平常百姓在悠然自得的日常劳作中发明了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具,制作工艺,传统建筑等等。比如,陶器、竹工、木工、传统染布,养蚕织丝、蜀绣针法、笔墨纸砚,我们能够想到的还有很多,关键的一点,这些东西最初发明,都不是为了买卖谋利,而是为了生活必需或者说是生存之技,所以很多东西都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而不像是今天商业社会的充斥着流水线的次品。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最近很火的一个网红,在很多网友的眼里她是飘飘若仙有着东方古韵的女子,对,她就是李子柒。
央视新闻热评李子柒:没有热爱就成不了李子柒,没有热爱也看不懂李子柒。外国人看懂了李子柒的热爱,也解释了李子柒的很多作品没有翻译,只有中文字幕,却依然火遍全球。
他的作品里,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也很少有言语的解说,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李子柒给我们呈现的就是中国的田园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一部分。这也是我们现代人生活中很难找到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了。
03 中华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体
华夏文明最初的发源地是中原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演化,逐步扩展到多民族,虽然主体是汉族,但是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这种文化融合的影响是相互的。
像唐朝主动吸收其他族文化,陆续引入的异域新颖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样式,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元素。
少数民族的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集中表现在服饰、饮食、建筑、礼仪、节日、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
比如苗族的苗绣、尔族的特色饮食烤馕、的布达拉宫、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长调......
这种多民族文化的交融,造就了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特性。
04 中国文化对世界范围都产生了影响的深远
中国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还对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乃至美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汉代开始的丝绸之路,是中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商道,闻名世界。从历史上看,随着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许多外来文化也同时进入中国地域,本土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明朝时中国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以及指南针技术首先应用于航海,才导致了人类所谓蓝色文明和环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参考李二和《中国水运史》)。
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并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枢纽的东亚文化圈。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以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最后,中华文化的个性是诚恳的,不张扬的,爱好和平的,这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最重要的因素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和为贵。
不管是以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学派,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异彩,独领。
而在西方,尽管形态不一,但儒家思想还是在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儒家文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同时也影响世界的文化,至今还在人类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
儒家思想讲求“和”,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思想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也是值得全世界学习和推崇的。
总结陈述:
我这里表述的中华文化还仅仅是从其中的几个点来说的,是片面的,或许其中还有说的不妥的地方,中华文化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的。
但是不要忘记,我们近代有着近百年的屈辱历史,这也是我们东方最古老的农耕文明与工商业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
工商业文明是强横与霸道的,它重视资源的获取与掠夺,对我们的文化来说,是巨大的冲击。
我们今天已经被全盘西化,从我们头上戴的,脚上穿的,用的生活用品都是从西方学来的。以至于我们的传统文化越来越不被重视,在不断地消弭于我们的视野。
明明是我们自己最好的东西,也是我们的根,我们自己却不重视,去崇洋,甚至出现“只要是外国的东西都是好东西”这种不正风气,这种思维必须要扭转了。
我仅仅是想要提醒我们自己,不要忘记了我们的根,我们自己的文化,在这基础之上,兼容并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我是菁(jing)原——开满花的原野,带你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关注我,看下次分享“中国为什么叫中国?关于华夏文明的起源”。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dbeile.cn/news/4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