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李子柒火遍全球!央视、人民日报点赞,700万人追捧,这位90后姑娘到底是何人

李子柒火遍全球!央视、人民日报点赞,700万人追捧,这位90后姑娘到底是何人

12月10日,央视新闻发表评论文章《我也蛮自豪,因为我就是李子柒作品背景里的一个点》,称李子柒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李子柒的名字随即登上了新浪热搜高位:

然而依然有部分网友感到疑惑,李子柒是何许人也?她做了什么能够被央视点名表扬?

被央视点赞的李子柒到底是谁?

李子柒,生于1990年,四川绵阳人,知名美食博主,但和其他“美食博主”不一样的是,她拍摄的时间跨度会拉得非常大,更近本质。

比如一般人拍做菜,可能会用到酱油,然后会从“我们已经有酱油了”拍起,而李子柒会从“我们如何种出黄豆拍起”。

李子柒6岁父亲去世,14岁辍学打工,后在国内在2016年11月以《兰州牛肉面》视频开始广为人知。

来源:21视频

目前李子柒的官方微博有粉丝2082万,B站261.5万。

数百万外国人为李子柒打CALL

截至2019年12月5日,李子柒在某境外视频平台上的粉丝数是735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飞速增长中。

735万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美国影响力最大媒体之一,可能也是全球影响力最大媒体之一的CNN,在该视频平台上也只有792万粉丝。

然而李子柒达到735万粉丝只发了104个视频,而cnn却发了14万条视频,两个账号的粉丝粘度也完全没办法比。

比如李子柒几乎每一个视频,播放量都在500万以上。

而CNN,就差得多了:

作为对比的,我们还可以看到BBC:

FOX:

NBC:

都远远不如李子柒。看到这,你可能会想,会不会是因为中国人多,在外注李子柒的应该大多数都是中国人。

还真不是,点开李子柒的粉丝去看看,会发现全世界各地什么地方的人都有。比如七个月前李子柒用纯中文写了一条动态:

底下的人最高赞评论则是:

有伊朗的,有美国的,有俄罗斯的,有菲律宾的,有巴西的……

虽然一直到五个月前,才有中国网友把这段翻译成了中文,但在此之前,那些看不懂中文的外国粉丝,依然不吝于在评论里表达他们对李子柒的喜爱。视频底下老外,就是一边看不懂一边看,一边求翻译一边看:

这个人说:她是我最喜欢的博主,她是一个大厨、艺术家、园艺家,我希望他们能加上英文字幕,我太想知道她在说什么了。

这个人说:难以相信,我最喜欢的频道,竟然是一个我完全听不懂语言的频道。

这些人还纷纷说还纷纷说这简直就是童话世界,简直就是伊甸园:

看到结尾她和她奶奶一起大笑,我看哭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李子柒的评论区,没有争论,没有质疑,没有恶评,有的都是清一色的祝福和赞美。

比如这位网友说:我希望她奶奶能长生不老,一直一直活下去,在那个童话世界里。

还有网友说:只有在看她的时候,我绝对不会跳掉广告,因为我希望她能赚到那个钱。这简直像是在看国家地理 迪士尼 厨神当道!

视频风格曾被网友质疑

和该视频平台网友的一致好评相对的,是微博上许多对李子柒的质疑。

比如某博主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有人开始扒她的黑历史,也有人说,她不过是为了赚钱,还整天拍农村,迎合了外国人心中,中国田园落后的刻板印象,影响不好……

还有人说中国农村人的生活并没有这么美好,她这是美化了农村生活,非常下作。

虽然李子柒具体展现的不是务农生活的辛苦和琐碎,但她视频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的自给自足的伟大创造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让许多老外看了以后心生向往,发出感慨“她的园子简直就是伊甸园”,“中国真美好。”

在李子柒的视频中,你能看到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美好生活,而这种理想生活,常常被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士提起。在陶渊明笔下,这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

而这种展示,恰恰可以帮助西方普通人,从他们媒体对中国的抹黑中清醒过来,认识到中国不是洪水猛兽,中国人有着高洁的文化和渊源流长的历史,甚至可以吸引外国人来中国旅游,学习中国文化。

视频中的她看起来无所不能,不论制作食物,还是田园采摘,李子柒都亲力亲为。一个如此娇小,看起来柔弱的弱女子,可以牵着牛耕地,也可以在田野间收获。她4月会酿枇杷酒,5月又能酿出樱桃酒,7月做出七巧饼,8月做苏式鲜肉月饼。

所以有网友甚至怀疑她活了一千年:

但李子柒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她有些视频一拍要拍八个月,中间许多技能是她后来学的,比如她为了拍这个“活字印刷”,专门花了小半年时间去学,最后才拍出木活字的视频:

所以她的视频不会显得假,很多农活一看就是真的会做农活,她的手漂亮但是放大了看很粗糙。

李子柒手上这一块淤血,看着就是在干活的时候被砸到了,但她也没抱怨。

她切白菜就真的切白菜,种黄豆就真的用锄头翻地,做竹子床就真的用锯子锯竹子,剁羊肉就真的拿起大刀大开大合的开始剁肉:

在一期李子柒坐高铁去采蜂蜜的视频下面,有很多外国人自发的给其他人介绍,这是中国的高速铁路,很厉害。

让无数外国人,对像这样的中国生活心生向往:

在李子柒的笔墨纸砚视频下,外国人说:"她正在教我们,我们不了解的中国。"

在李子柒做“古法长安纸”的视频下,很多外国人因为这样的造纸方法惊掉了下巴,然后又有中国人用英语给他们科普这是很早以前就有的造纸术。

人民日报评网友质疑:只要符合法律要求和道德规范,他人无需苛责

10日上午,央视新闻发布了评论文章《我也蛮自豪,因为我就是李子柒作品背景里的一个点》,文中称:

没有热爱就成不了李子柒。同样,没有热爱也看不懂李子柒。如果说她的作品我们中国人多多少少都会感到熟悉,那外国人呢?完全都是带着好奇就成就了李子柒的海外传播奇迹吗?不是,不是好奇,而是他们看懂了李子柒的热爱,也触动了他们心底里的热爱。这种热爱是相通的,也解释了为何李子柒的很多作品完全没有翻译却依旧不影响这些视频火遍全球。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李子柒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她只是默默地在那里干着农活,偶尔地跟奶奶说几句四川方言,但全世界各地的人,却开始了解“有趣好看”的中国传统文化,并纷纷夸赞中国人的勤奋、聪慧,进而开始喜欢中国人,喜欢这个国家。不得不说,李子柒是个奇迹,一颗平常心做出了国际文化传播的奇迹。

而日前,“人民日报评论”也发文表扬了李子柒:

文中似乎亦评论了网友对于李子柒的质疑,原文中称:

必须承认的是,作为内容行业的从业者,李子柒已经用粉丝和流量证明了自己的成功,但究竟是不是要抢占“文化输出”的名头,目前来看,更多是公众讨论中赋予的意涵。每一个新媒体产品都有自身的定位,喜欢与否都是双向选择,只要符合法律要求和道德规范,他人无需苛责。实际上,在连接世界、中国影视作品不断走出去的今天,某个博主的视频走红也存在着必然因素。网友的争议,表面上是探讨文化输出,但更多折射出对待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不同态度: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社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牧歌是否还有时代价值?面对互联网包装和营销手段,传统文化如何自洽地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沿着这个视角望去,那么在李子柒镜头下,传统的笔墨纸砚、蜀绣,古法制作的苏式鲜肉月饼、桂花酒,这些流传于上千年历史之中的技艺,浸润着岁月的打磨和一代代人的匠心。传承好这些、推动它们走出去,不仅必须,而且重要。李子柒视频中所呈现的田园生活,虽然距离当下普通人的生活比较遥远,但从中依然能看到中国传统“清隽”的审美取向和“出世”价值追求,读懂这些内涵,方能更好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综合21视频、共青团中央、为你写一个故事、酷玩实验室、央视新闻、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