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非遗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吴忠寿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增强做好非遗保护传承的使命感责任感。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高度重视,目的是提高全社会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传统生活,是人类知识、智慧创造的结晶。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对于推进现代化文化文明培育,推动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必须要站在坚定文化自信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非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非遗保护传承的使命感责任感,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培育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积极探索“非遗+文创”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非遗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的遗产,人民是非遗保护的最大利益攸关方。新时代非遗保护与传承,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自豪感。要充分发挥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示范作用,尊重传承人的创造性表达,确保传承人家庭式、工作坊等实践场所具备充足物质条件,深入实施传承人培训进修计划,帮助传承人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深化对中华民族创造力的认识,促进自身传承的非遗项目创造性发展。
此外,还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非遗相关专业人才职称评审制度进一步优化,激励全体非遗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素质有效提升,加大非遗人才培养和激励力度,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
找准非遗保护传承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联结点。新时代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找到非遗传承工作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联结点。如果“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那么“非遗+”无疑也成为了新时代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路径模型。要进一步推动“非遗+”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有关数据显示,我国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非遗是乡村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非遗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方面的积极作用,让丰富的非遗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丰厚滋养和强大动力。要厚植历史文化优势,通过创意赋能,推动非遗资源转化为文旅文创产品和业态。
(作者单位:黄平县委统战部)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dbeile.cn/news/7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