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精髓所在,对形成中华儿女的民族与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体育发展的伟大契机,通过对目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进行研究,在紧随时代潮流的同时也为当代中国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合乎历史规律的理论支撑。基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环境,围绕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历史演进规律及其当代转型机制进行探究,突出对当代体育事业发展的积极理论价值和战略意义。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等科研方法。研究结果:剖析了当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传承发展中的脆弱性、活态性和师承性等特征。基于新时代的历史背景,提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创新发展策略为:(1)巧用妙用纪录片;自2006年我国正式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以来,现已产生大量非遗主题或与非遗密切相关的纪录片产品,纪录片自诞生一刻起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相连。非遗一直是纪录片工作者的一个母题,纪录片记录下的不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也将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是人类共有的记忆遗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是静止的雕塑,其更恰似流动的音乐,是过程性的且稍纵即逝的。体育游艺与竞技的紧张与激烈本身就带有巨大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是纪录片所最擅长和最有施展空间的拍摄领域。同时,通过纪录片的方式人们也可以充分去了解和认识某项体育非遗的具体实践,包括所有的环节与技法,最大化的从始至终展现出体育非遗的过程,保留最丰富的细节,绽放出最大魅力。(2)创新民族节庆旅游开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遍及许多民族,很大程度上一些优秀的体育非遗项目依托于民族节日庆典活动的推行而发展,借助节日庆典的良好氛围大放异彩。民族节日不仅是众多优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因子的展示舞台,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而"活态化"则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性。科学合理的进行民族节庆的旅游开发,不仅将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同时也创新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模式,深度挖掘了体育非遗的市场经济价值,促进保护主体的多维性发展,由被动保护变主动提升,在开发和保护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3)构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随着5G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等大数据网络技术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管理方面为时代的发展提供了高效的动力。当前我国体育非遗网络数据库的建设管理工作依然滞后,存在着检索功能不完善、项目更新速率低下、体育类项目偏少等问题,基于这种现状,结合信息化传播和运营的最新理念,政府和相关研发机构要加大投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来促进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数据库的构建,促进体育非遗的可持续传承、传播和发展。(4)建设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评价体系;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长期监督和管理。对保护工作的实效性进行定期检查不仅有利于计划的实施,也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保护策略和措施。当前我国大部分基层非遗保护工作中普遍缺乏系统规范的反馈环节,常因各项数据无法得到及时更新而影响整体工作实效。因此,应积极探索构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评价体系,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测量评价和反馈工具,进而推动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5)全力打造网络新媒体传播平台;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国内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变革,微信、抖音、微博、快手等各大网络媒体平台的用户流量早已破亿,成为新时期社会传播发展的新媒介,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国家单位纷纷加大网络自媒体平台的建设力度,收效甚好。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应紧随时代潮流,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单位牵头建设新媒体平台,与地方文化事业单位加强合作交流,共同促进新时代体育非遗项目的新发展和新成就。研究结论:新中国成立至今已历经70多年的风雨磨练,中国人的体育思想及文化观念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得到了空前的进步,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应具有高屋建瓴之势而又面向全体大众,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在传承过程中表现出活态性、师承性和脆弱性等特征,方兴未艾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着生存传承空间遭到破坏、自发性生存稳态难以维持等发展困境,结合体育产业融合社会资源解决中国体育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建设体育强国和树立文化自信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赋予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最崇高的历史使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