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刚刚开年,三昧真火直接烧出了中国动画电影开门红。
今年春节档大热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一路走高,又双叒叕大爆发,电影的票房已经到了惊人的90亿,而且每天都在以几亿几亿的速度疯涨,眼看就要突破100亿。
与此同时,海外也掀起了一股观影热潮,在北美地区开启特别制式点映的上座率90%以上,预售开票场场爆满,电影票甚至一票难求。
国外首映结束,观众们集体起立鼓掌的场景,更是让人泪目。
可以预见,这将是中华文化对外输出又一成功的典范。
回想五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1)的爆火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里程碑式作品。五年过去了,当初那个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小哪吒又一次打破自己的记录,走向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另一个高峰。
而与此同时,这部电影的导演饺子也不可避免地被推向人前。
因为电影捷报频传,票房上涨速度太快,饺子导演不得不每天笔杆子抡冒烟,几乎一刻不停歇地画破亿海报。
此时此刻,谁能想到,获得如此巨大成就的饺子导演,并非是科班出身,甚至搞动画做电影只是出于一腔热血和极致的热爱。
谁又能想到,史上最快达到百亿票房的导演,却是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正儿八经的医学专业出身呢?
所以网友调侃——又一个弃医转行的成功案例。
还贴出了“同道中人”,例如弃医从文的鲁迅、郁达夫等人。
回顾饺子导演一路走来的经历,其实也颇为不易。
转行一事,对处于未来迷茫与困境中的人而言,既是求新的机会,也是未知的退路。
说起来轻松,但做起来往往困难重重。特别在当下这个就业竞争激烈的时代,很多人大学毕业后出于种种原因与自己所学专业渐行渐远。
无数人倒在转行的赛道上,最后也只得叹一句“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话说回来,厉害的人却总能另辟蹊径。回看饺子的一些访谈和自述,或许,他的成功转行经历能给处于迷茫中的人一些启发。
内在觉醒:以兴趣重构人生坐标
饺子导演在作品寄语中说自己当年高考报志愿时,出于稳妥和未来就业考虑,想着未来毕业能有个铁饭碗,报了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华西医科大学并入四川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那可是国内顶尖医学院,也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与“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齐名的“西华西”。
但当饺子真正进入大学后,心里却始终藏着一团火,直到他大三那年无意间接触到三维动画软件MAYA时,才仿佛打通全身经络般畅快。
此后,他开始自学动画,几乎废寝忘食。
学过医的小伙伴都知道学业难度有多大,然而,就是在这种学业压力下,都没能磨灭饺子导演对于动画的热情。
哪吒2爆火后,有记者采访饺子导演,问他最喜欢的动画是哪部,一瞬间他仿佛打了鸡血一般,触到了“知识舒适区”一般侃侃而谈,说起那些热爱动漫名称的时候,他的眼里仿佛燃起了亮光。
没有背景、甚至没有专业指导的他就像《哪吒2》电影里那个兢兢业业勤修苦练的申公豹,仿佛是映照无数心藏梦想的“小镇做题家”的原型。
这种源自生命本真的创作冲动,突破了现实的桎梏,当专业与兴趣撕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发生冲突,他用勤奋与努力,捍卫着自己的信念与梦想。
就这样,饺子导演一路磕磕绊绊,靠着勤奋和悟性,做出的第一部动画《打,打个大西瓜》便好评如潮,获得国内外各类奖项三十余个。
后来,在《哪吒2》的电影里,太乙真人随口而出的口头语“打,打个大西瓜”。
或许也是导演在不经意间致敬那段艰难日子。
自我评估:对比找准真实能力
在很多人看来,单凭一腔热爱,饺子的转行依旧称得上“大胆”。
但支撑梦想,仅一句“心向往之”是远远不够一个人走得长远的。饺子当初转行的背后,除了兴趣,其实也是基于他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他说,在自学动画之初,哪怕热血上头,依然做了大量的对比和判断。比如,在网上找了许多当时从业人员的作品,将它们与自己做的内容进行对比。
正是一番批量比较,让他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给了他在毕业之后有勇气和信心转行的魄力。
他没有选择所学的医学领域,而是转身投入了一家广告公司,期望以此敲开动画的大门。
区别于盲目追梦者,饺子在改换人生赛道时,展现了清醒的自我认知。
而之所以做“哪吒”,也是基于这种对自己的认知。当时彩条屋动画找到他合作时,饺子没有盲目从众,更没有一味追逐潮流,而是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
“终于等到这个机会,就想做一部打破成见的动画,同时也是我自己的心路写照。”
所以,他在层层筛选之下,找到了齐天大圣和哪吒这两个背负“打破成见”主题的角色。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头脑一热,而是考虑到“大圣已经有导演做了,那我就做哪吒吧。”
于是,便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哪吒系列。
家庭包容:用真实塑造普世情感
刚刚转行工作时的饺子,一开始便面临着极为艰难的处境,父亲在其刚工作没多久就去世,而饺子却没法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只得依靠母亲仅有的1000块退休工资生存。
当时穷到什么地步呢?
饺子导演后来笑着回应:“穷到装都装不出来有钱”。
但即便如此,他也依然得到了来自至亲之人最大的支持。
他在有次接受采访时形容这段辞职“啃老”经历:
“我一呆就是整整三年多的时间,一直住在父母买的二手房里,3年多里我的生活基本是在客厅、卧室、厕所,而吃饭的问题主要是靠妈妈来解决,也没买过衣服,更没有带过妈妈去旅行,那时我家每月最大支出,是一个月700块的房贷。
我特别感谢我的妈妈,因为我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不找工作,在家搞动画三年多,有时我都无法做到包容自己,但妈妈做到了。”
后来的《哪吒》系列动画电影中,我们看到的哪吒父母——李靖和殷夫人,完全打破了以往传统影视中不通人情、严肃古板的形象,他们毫无保留地爱着哪吒,也以最大的耐心包容着哪吒,哪怕身为“魔丸”的哪吒桀骜不驯、闯祸不断,也依然用爱滋养着一颗渴望逆天改命的灵魂。
或许正如饺子导演所说,哪吒这部电影,是与他的经历有一定关系的片子。
他说:“因为我的家庭是很和谐的,我能走上这条道路也是多亏了父母对我的支持与包容。所以我是希望能把自己的真实感悟、感触,融入我的作品中。”
在不知前路的日子里,是母亲为他撑起了一间避难所,挡住了外界的流言蜚语。
从985大学的医学生到在家啃老的无业游民,或许他的内心也有不甘,所以在电影中借着哪吒之口,对着父母说:我也好想成为你们的骄傲啊!
但是换个角度来说,未尝不是饺子一直以来的优秀、勤奋和靠谱,让母亲对儿子所做的一切都报以信任和支持——因为知道儿子有坚定的梦想和追求,同样也愿意为了这份追求付出辛勤和汗水。
说的是“啃老”,但日以继夜付出的辛苦,母亲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属于亲情的双向奔赴。
专业迁移:每一步路都不白走
电影里,哪吒突破穿心咒时,碎裂的肉身中,千万根冰针呈现出了一幅人体血管解剖图;
申公豹为陈塘关代购来的药材也都是真正能活血化瘀治伤的。
此外,太乙真人说哪吒“吃多了,有抗药性了”。
那些台词中暗藏的、属于医学生下意识的小包袱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更有网友调侃,饺子但凡专业差一点,大藕哪吒的背肌都画不了这么标准。
然而,医学专业赋予他最重要的是严谨的科研思维,这种实验室、手术台上必备的素养,迁移到动画制作中,依然有着独特的价值。
比如系统分析能力,将药物研发的"合成-测试-优化"流程应用于特效迭代精密计算思维。《哪吒2》中混元珠能量转化模型参照药物代谢动力学构建技术。
在电影特效制作中,饺子更是发挥了与作品死磕的工匠精神,创造了动画界的"极限挑战"。1900个特效镜头,一万多个特效元素,单镜头最高耗时三年。4000人团队协同,建立137项技术标准。饺子导演还亲自表演90%镜头动作,确保物理运动合理性。这种将药学实验的严谨性注入艺术创作的过程,形成了独特的"科学化美学"体系。
不过,重压之下,必定也有不少“受害者”,在《哪吒2》放出的幕后记录片里,被采访的后期特效师们每每回忆起来,都是一脸命苦的表情。
不破不立,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种寻找自我又不断突破自我的反叛与进取精神,正是创作者通过哪吒这个角色给每个不甘平凡之人的寄语。
在通往自我实现的路上,你只管往前,等柳暗花明,回头再看,每一步路都算数。
就像饺子导演在采访时说的那句:
“出来混,最重要的是什么?”
“首先,是出来。”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dbeile.cn/news/8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