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长治:一杯人才咖啡的非遗味

长治:一杯人才咖啡的非遗味

当传统非遗“邂逅”北大学子,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月7日下午,在这场“匠心守艺赓续历史文脉 勇担使命助推文化传承”为主题的“夏宫咖啡日”人才交流活动上给出了答案。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10名青年学子与长治市13名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聚一堂,围绕非遗的活化传承、创新发展展开了激烈且卓有成效的交流讨论,让古老的非遗物质文化绽放时代光芒。

作为文化大市、文物大市、非遗大市,长治历史文化遗产丰富,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截止目前,长治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9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9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08项;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2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5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23名。

在去年12月4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上,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被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作为本次活动的特邀嘉宾,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团委书记宋玺表示,非遗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非遗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和传承挑战。如何在当前形势下让非遗“出圈”“出彩”?非遗需要与时代接轨。“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游戏”等将传统的非遗元素创新性融入现代生活中,让非遗变得更有趣和更具时代感,为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打开了新路径。非遗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其内在的文化意蕴与历史传承。尊重历史、创新形式,守住文化的底线才能更好地创新发展。

借一杯咖啡,享一段非遗时光。“这种面对面畅谈心声、交流研讨的人才沙龙,为我们提建议、说诉求搭建起一个高效直接的交流平台。”长子鼓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引红对非遗曲艺项目的抢救与保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长治有丰富的曲艺资源、浓郁的本土文化和良好的曲艺观众基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多项非遗曲艺品类因代表性传承人年事高,出现人走艺亡、曲种失传、传承断档现象。在新生代曲艺人才培养上由于缺乏资金,导致不少曲艺后继无人,尤其缺乏创新人才。“挖掘和培养曲艺人才,成为传承曲艺的至关重要一步。”刘引红说,希望加大曲艺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的力度,建立相应的学科建制,以培养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从而搭建曲艺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曲艺自身“造血”功能。

屋外春寒料峭,室内气氛热烈。从威风虎、黎侯虎的精湛技艺到潞麻纸的匠心传承,从剪纸、布贴画的惟妙惟肖到古建筑的飞檐翘角......10余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北大学子讲述着每一件非遗作品背后交织着的长治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的精华。大家表示,坚持守正创新,坚守非遗的核心价值与精神内涵,同时积极探索非遗与现代科技、现代生活的融合点,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让非遗之光在新时代焕发更加迷人的光彩。

在互动交流环节,针对非遗传承人提出的关于非遗技艺传承难度加大、传承人才短缺、推广渠道有限等发展瓶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3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胡阅、2024级考古学专业学生蒋可为分别交流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可依托当前热点话题,如《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悟空、哪吒、敖丙、太乙真人等形象为原型,进行二次创作,将非遗与神话故事、国产游戏相融合,来更好地诠释传统文化,并进行活化性、生动式的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长治非遗,从而带动长治古建、长治非遗精彩“出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非遗传承基地、设立非遗专业院校、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教学等形式上的创新,扩大非遗的受众群体,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老非遗手艺传承中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