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正月廿一日是新山华人最盛大的节日。这天夜晚,柔佛游神活动将达到庆典的最。柔佛古庙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了,游神活动也传承了150多年。
当福建的妈祖巡游队伍穿越沸腾的街巷,
当潮汕英歌舞在短视频平台掀起文化风暴,
这场源自中原大地的古老仪式,也早在南海彼岸绽放出别样光彩。
马来西亚的游神活动,作为华人传统信仰和文化的体现,其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
随着大量华人到马来亚(Malaya)寻找工作机会,他们带来了宗教信仰、文化和习俗,包括对神明的崇拜。
这些在新的居住地建立了许多庙宇,供奉天后娘娘、观音、关公、土地公(大伯公)等神明,庙宇成为了社区的精神中心,并逐渐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特色,发展成为包括、表演和美食节在内的多样化庆典。
图源:unsplash.com
从马六甲青云亭的百年香火到槟城中元节的纸扎艺术,从马华文学中反复书写的离散乡愁到当代青年对节庆符号的创意重构,这个华裔群体始终在文化守成与在地化变奏间寻找着平衡。
而新山柔佛古庙游神,正是这种文化博弈最鲜活的注脚。
图源:unsplash.com
新山柔佛古庙游神是全马来西亚新山地区最为隆重的活动之一,由新山的五大华人帮会共同推动举办。
作为一项深具历史意义的民俗文化盛会,它每年都吸引了来自马来西亚国内外数十万人的积极参与。
这不仅是一场古老而重大的庆典,也承载着为华族后代祈福安康的美好愿望,成为了新山华人社群文化传承和社区团结的重要体现。
合境平安(莫家浩摄于2017年柔佛古庙游神行宫)。
马来西亚华裔作者莫家浩在《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一书中,提及了“游神”这一富有民族色彩的民俗活动,通过新山柔佛古庙游神的历史、文化意义及其变迁,展现了华人在南洋的生活轨迹和文化认同。
如果古庙游神,大概我们能看到一些潮汕游神文化的影子,但其实也仅此而已,它本身已经被赋予更多别的意义在里面,变成了一个跨族群、跨文化的“人神嘉年华”。——忽友功德箱,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播客|神鬼的南洋史:柔佛古庙、飞头传说与族群记忆
·以下文字节选自莫家浩《臆造南洋》·
说到新山柔佛古庙游神,那无疑是新山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民俗活动和身份认同象征之一,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百余年来的发展变迁。按新山华人社群的传统惯例,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是柔佛古庙众神出銮的日子。当天,古庙内供奉的赵大元帅、华光大帝、感天大帝、洪仙大帝及元天上帝五尊神明被置于神轿上,分别在海南帮、广帮、客帮、福帮和潮帮人员的护驾下,依序被请出古庙山门前往行宫。正月廿一晚上,众神再从行宫出发,按上述顺序和相应的五帮人员配置,在新山市区进行夜游。正月廿二日,众神复由行宫起驾回到柔佛古庙,依序入座。
一八五五年开埠的新山,自一八六二年起成为柔佛天猛公政权的行政中心,临近新加坡的地理优势使其渐渐发展成土产贸易中转站,伴随城市的发展,当地华人社群也日趋茁壮。柔佛古庙坐落于新山市区的直律街上,根据庙内现存的文物匾刻,可知该庙于一八七○年便已存在。一般相信,柔佛古庙的创立与柔佛十九世纪华人在甘蜜、胡椒种植领域的参与有关,而柔佛古庙的游神庆典,则可能源自潮汕地方的赛神“迓老爷”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合境平安。
柔佛古庙游神时悬于行宫的天元上帝灯笼(莫家浩拍摄于2008年)。
二〇一七年,新山南方大学学院出版的《战前报章有关柔佛古庙游神文献资料辑录》学术单刊,收录了从一八八八至一九四一年间,刊载在新加坡中英文报章上有关新山游神的逾五十篇报道。相较于英文报刊偏重于报道活动安排和现场热闹气氛,战前中文报章对于新山游神则更多持社会批判立场。举例来说,距今一百年前的一九二一年,新加坡《新国民日报》于新山游神两周后的三月十七日,刊载了一篇题为《柔佛赛会的情形》的报道,提到了当年游神的诸多细节,包括众神出巡、舞狮、演大戏等花絮,并将柔佛古庙游神批评成迷信、浪费且无益的举动,非但“为外人所窃笑”,“即有识者亦均嗤之以鼻”。
《柔佛赛会的情形》报道刊出不久,《新国民日报》再接再厉,在接下来一周左右的时间内,连载了一篇题为《对于柔佛迎神出游之感言》的长文。这篇文章以读者来函的形式出现,作者署名何醒民,对当时的柔佛古庙游神提出三大批判:首先,他认为当时中国正处在军阀割据的混乱年代,此时劳心劳力去办游神,只会让祖国及华人自己蒙羞,“不独贻笑友邦,抑亦自贬人格”;其次,他认为二十世纪的潮流是弃旧迎新,游神活动是落后守旧的行为,只会显得当时侨居柔佛的华人,“旧恶习尚未扫除,反增进神权之闹热”;最后,他认为游神不仅劳民伤财,放鞭炮则“即易燃烧,又卫生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可见,当时马新华人社会的一批知识分子,将国家兴亡视为己任,既反对迷信守旧,同时也鼓励华社节约,将财富花在兴办教育、启迪民智上。在这种氛围下,柔佛古庙游神很自然地成为众矢之的,对于游神的批评几乎充斥在二战前每一篇关于游神的中文报道当中。然而,正是通过二战前这些知识分子在报章上冷嘲热讽的细节,反而让今天的我们得以一窥游神的昔日风采。例如一百年前何醒民的连载长文,就是如今传世史料中,最早详述柔佛古庙游神五帮队伍构成的,为历史研究者与爱好者留下了一份了解二战前柔佛古庙游神活动的珍贵材料。里头所描绘的游神元素,如广帮的醒狮、潮帮的扮仙、福帮的摇神轿等,都尚在今天的柔佛古庙游神里能看得到,且依旧是其魅力所在。
作为一个华人宗教民俗活动,对于柔佛古庙游神而言,反对迷信、提倡节约乃至环保卫生的呼声,百余年来似乎从未停止过。当代百年大疫让本着“风调雨顺,合境民安”寓意的游神面对新的挑战,遵循法律条文的限制,违反法律条文的指谪,柔佛古庙游神传统正如往常一样,也在变迁的时局中不断被形塑着、适应着。
节选自莫家浩《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东方出版中心2025年1月出版
-
莫家浩在书中如此评价鲁白野的《马来散记》:“……在国家尚未独立、国族论述尚未成型之时,作者热情地旁征博引各地风土民情与传说典故,建构起自己“故乡”马来亚的历史,一个经由其观测、坍缩而成的“国人”史观。在正统树立之后,一切非主流的描述都易归入臆造。”
从地名的重塑更迭、神话的奇谲想象,到民俗的融合新生,再到历史影响下的记忆遗产,《臆造南洋》穿透了流俗化的神秘色彩与厚重的历史迷雾,全篇回归到一个原始的母题:何为南洋?
推荐阅读:
播客|神鬼的南洋史:柔佛古庙、飞头传说与族群记忆
莫家浩 | 在神鬼中解锁重重迷雾的南洋
何为“臆造南洋”?探究大马华人珍贵的记忆历史
掠影 | 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
《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 莫家浩 著 东方出版中心时刻人文 定价:58.00元 ISBN:978-7-5473-2556-8
目录
推荐序 / 我阅读《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的笔记 / 王润华 i
推荐序 / 安焕然 vii
推荐序 / 蔡志祥 xi
导 言 1
第一章 历史的余烬
一、罗越迷踪 9
二、黑石城传说 12
三、王的咒誓 15
四、反逆的罗摩 18
五、天涯沦落人 21
六、西洋伯公道光匾 25
七、大伯公的午宴 28
八、港门溯源 33
第二章 山和海之间
一、出门须防白礁屿 39
二、病吟之境 42
三、观音寺山 45
四、观音寺碑匾 49
五、观音游神 54
六、老清明,新清明 58
七、东边普度 62
八、四湾妈祖刈香 67
九、午时茶水 70
第三章 边城叙事
一、从庙名谈起 75
二、从前有处 呀坡 80
三、谜之佘勉旺 84
四、广肇惠疑云 87
五、观音殿铜炉 91
六、及时行乐 95
七、批判游神 98
八、三个年份 101
九、端亚山送地 104
十、粿条仔城市史 107
第四章 神鬼
一、会飞的人头 113
二、飞龙绕树 117
三、虎人入市 120
四、咖啡、老虎、鬼 122
五、山君驾到 125
六、见虎烧香 127
七、洪仙传说 132
八、功德祠与盛明利 136
九、英魂显灵 139
十、四师爷考 143
十一、古墓夜话 146
十二、唐番兄弟 149
十三、年兽来由 153
第五章 记忆危机
一、失落的炮弹 157
二、日本支沟 160
三、屠杀记忆 164
四、女王驾到 167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dbeile.cn/news/8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