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过年的饺子传千年

过年的饺子传千年

过年的饺子传千年

在滕州市博物馆内有一件特殊的展品只有图片没有实物,且颠覆了我们对最为常见的一种食物“饺子”的认知。饺子最早出现在什么年代?饺子又是在哪里被考古学家第一次发现?最古老的饺子长什么样?饺子是谁发明的?饺子的传承和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脉络?下面,咱们就来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吧……

春秋初显——最早的“饺子”

图—1

1978年在山东省滕州出土的薛国故城里共挖掘了9个墓葬,其中有一座是春秋时代的薛国君主墓。在该墓出土的一套青铜礼器中,有一个锈蚀的铜器,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些白色食品。1978年10月中旬,在滕县薛国故城一春秋墓葬中考古挖掘出来一个青铜簠。簠内排放着满满一盒三角形食物,大概有5排左右,每排有5、6个呈三角形,有的略带圆弧,三角形食物每个长边为5—6厘米,从一角到一边中点长3.5—4厘米。在这些食物表面有一层白色粉状物质,风一吹白色粉状物随即消失掉,露出三角形状似水饺的食物。由于接触了空气,食物很快碳化,但用竹签轻轻拨动时,发现三角形食物内包有屑状馅,因年代久远,已无法辨认馅料构成。考古专家宫衍兴连忙找人在饺子风化前拍下一组照片为这个罕见考古发现留下了宝贵资料“图—1”(照片现存于滕州市博物馆)。后经专家观察分析,认为青铜簠内三角形食物,即为中国传统美食水饺。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有实物证明的最早的饺子。这说明早在春秋中晚期距今2500多年前在今滕州境内的官桥镇张汪镇一带就已经有了类似饺子的食物,比传说中医圣张仲景发明饺子早了700多年。

药食同源、济世良方——祛寒娇耳汤

图—2

说起饺子,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医圣张仲景(图—2)。据史料记载,我们现在所食用的饺子就是这位医圣发明的,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饺子又名为“交子”和“娇耳”,有新旧交替的意思,相传,吃了饺子可以除掉一年的晦气,所以每到冬至或春节,大家都会吃一顿饺子。关于饺子的由来,还有一段悠久的历史。

相传医圣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每到冬天很多贫苦乡亲会衣不遮体,甚至还有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看到这情景,张仲景十分心痛。于是,张仲景制作了名为“祛寒娇耳汤”的药。这药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医学经验得来的。其做法就是使用羊肉、辣椒以及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中进行炖熬。当这些东西煮熟后将其捞出来切碎,再用面粉擀成面皮,将其包成耳朵的形状,当时称之为“娇耳”。包好后再将娇耳下到锅中进行煮熟,分给那些乞药的人吃下去,每个人两个娇耳,再加一碗药汤。吃了娇耳和喝了药汤的人就会感觉到浑身发热,血液畅通,耳朵慢慢变暖,具有了一定的抗寒能力,并且治好了耳朵上的冻伤。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了大年三十。到了大年初一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庆祝新年了,同时也庆祝耳朵的冻伤康复。就从那一年开始,人们在制作食物的时候,开始效仿娇耳的样子,并且在每年的大年初一早上吃。后来,人们把自己做出来的娇耳状的食物称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饺耳就是为了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救人。

魏晋南北朝——

饺子飞入寻常百姓家

到了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了一种正餐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物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界异常活跃,多种文化互相融合,体现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广雅》一书中所记载的这种“月牙馄饨”已经开始成为家喻户晓的食物。据史料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1990年,考古人员在吐鲁番地区鄯善县三个桥墓地又发现3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饺子(图—3)。这些出土的饺子说明,在距今1700多年至1400多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饮食习俗就已流传到西域,为西域人喜欢并一直延续。大约到了唐代,饺子脱离了汤水,被人们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又称“偃月形馄饨”。

1959年,考古人员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曾发现几枚唐代的饺子(图—4),其中有两枚饺子保存较好。它们比今天的饺子略小,长约5厘米、宽1.5厘米,形状和今天的饺子一样呈月牙形。饺子的面皮由小麦粉加工,饺子馅可能为肉馅。经研究,初步判断该饺子加工年代在1300年前后。

图—3

图—4

宋代饺子——走出国门

宋代是“饺子”名称的起源时期。当时人们开始称饺子为“角儿”,这个名字就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宋代文学家孟元老在其撰写的《东京梦华录》中追忆了北宋汴京的繁盛,里面就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同时,饺子在宋代传入了蒙古,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饺子也被传到了世界各地,后来出现了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朝鲜饺子等多个变种。不论饺子怎么变化,我们最自豪的是饺子的发源地在中国,饺子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朝代,饺子也有过不同的名字,“馄饨”“粉角”或“角子”。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扁食”,直到清朝才被官方大众称为“饺子”。

我国的饺子源远流长,在包饺子的时候,人们常会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在里面,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新婚男女将早生贵子。虽然考古无从证实这些饺子为古人春节饮食习俗,但很多学者根据史料记载结合民间流传认为,民间吃“饺子”的习俗流传已久。按照民间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由于除夕夜是两年相交于子时,是为“交子”。后来,人们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为“饺子”。

在历史长河中,饺子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美食,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为“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

作者 刘景坤(滕州市博物馆)

特别声明

凡本公众号注明来源“滕州日报”或未明确注明出处的信息,版权均属于本公众号,未经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公众号授权使用信息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微信号:滕州日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公众号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