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名录
01
昆曲
列入年份:2001年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
至嘉靖年间,魏良辅等吸收海盐、弋阳等腔和当地民间曲调加以丰富。曲
调舒徐婉转,称“水磨调”。伴奏乐器有笛、箫、笙、琵琶和鼓、板、锣等。
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表演上注重动作优美,舞蹈性强,具有独特的风格。
在舞台艺术上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创造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
系。后渐习称为“昆曲”,或称为“昆剧”。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02
古琴艺术
列入年份:2003年
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
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
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
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
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
至今。
03
新疆尔木卡姆艺术
列入年份:2005年
“新疆尔木卡姆”是流传于中国新疆各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
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新疆尔木卡姆艺术中的歌
唱内容,包含了哲人箴言、文人诗作、先知告诫、民间故事等,是反映尔人
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
04
蒙古族长调民歌
列入年份:2005年
作为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长调在蒙古社会享有独特和
受人推崇的地位。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驹标记以及其他蒙古游
牧民族的社交活动和宗教节庆仪式上,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包含摔跤、
射箭和马术比赛的狂欢运动会“那达慕”大会上,更能听到长调。
长调是抒情歌曲,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它赞美美丽的草
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爱情、亲密的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
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是蒙古族至今仍
然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
05
中国篆刻
列入年份:2009年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
的镌刻艺术。它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3000多
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又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
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
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可以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2009年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06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列入年份:2009年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
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dbeile.cn/news/8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