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用好文化“四力” 为城市发展赋能

用好文化“四力” 为城市发展赋能

●闫炜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当今两个大局的同步交织与相互激荡中,文化起着关键作用。随着《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的出版发行,以及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召开,再次明确了文化要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一致、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致,要注重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转变,从“保基本”到“高质量”转变,发挥其自身的力量。以文润城,具体来讲就是展现出文化的包容力、传承力、生产力以及对外交往中产生的传播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持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满足感。

文化包容力

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如何成为资源自由交流的平台和洼地,在于能否汇聚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资源。一个城市的包容性体现在对人的包容,对制度的包容,更体现在对文化的包容上。城市的文化包容性是衡量这座城市和谐度的重要指数,包容的人文环境和城市品格能够容纳更多的人才,从而最大限度地集聚智慧和力量,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城市的文化创造力。反之,文化的排斥和抵触也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新疆有丰富厚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早在2000多年前,新疆地区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在历史上依托古代丝绸之路,发挥了中华文化同域外文化交流交汇的中介和桥梁作用。这里多元文化荟萃,极具包容力和开放性。新疆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更加发展、更加丰富、更加多姿多彩,为中华民族共同所有。新疆非遗实证着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真实历史。比如,木卡姆和汉唐大曲有直接的渊源,十二木卡姆每套中的一部分“穹乃额曼”就是大曲的意思,后来中原的大曲逐渐发展演变为戏曲,新疆的木卡姆仍然是大曲和套曲的状态,继承了汉唐大曲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生态形式,具有“活化石”的意义。

文化传承力

每个城市都拥有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名片。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如果说地域文化是构建城市文化之魂的重要因素,那么对地域文化的传承能力是该城市能否成功建立起高辨识度、高认同感的城市文化的关键。20世纪中后期成功摆脱“二战”危机进而崛起的伦敦、巴黎、巴塞罗那、新加坡等城市先后采取“文化城市”的定位策略,将城市传承地域文化、活化文化资源作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性要素,从而在加快经济结构转型、融合产业发展以及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新疆有4处,现在达到133处。此外,新疆还有不可移动文物点9542处(含兵团)。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新疆有14个项目,现在达到94个,其中3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古城、烽燧、器物、民歌、刺绣、编织、舞蹈……这些文化遗产,无一不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悠远的历史轴线、多元的历史场景、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保护、传承、展示文化遗产时,要强调共享的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符号,讲清楚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激发受众共同体情感共鸣;要将本地视角与新疆整体发展结合起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要打造新的叙事空间,在造型艺术、文化故事、文创产品与受众互动上拓展新的范畴和深度内涵。更重要的是,结合新疆实际,把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具象化、实体化,推动中华文化元素和符号有机融入城市建筑、道路景观、公园广场、公共文化机构、基层文化阵地、校园、交通枢纽、旅游景区等,融入群众生产生活。

文化生产力

《史记》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只有这些资源通过文化资本再生产和相关的运作过程,才能够让文化资源实现其自身价值。例如英国十分注重城市文化资本的转换与利用,英国是博物馆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博物馆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有2500多家博物馆,参观博物馆是85%的境外游客来英国旅游的主要目的。

新疆有着悠久的历史脉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着和田玉文化、馕文化、天马文化等众多文化资源,具备极高的旅游价值、文化价值与商业潜质。但资源不等于产业,地方文化资源需要通过一定的价值转化与改造加工,才能形成可以盈利的文化产业。文化资源利用第一步,需要以内容真实性、可靠性与可操作性为准绳,筛选出可利用的文化资源。第二步是文化资源一定要用创意思维来加工,用科技融合来呈现,实现文化资源的深加工。第三步是文化品牌的形成。需要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把握好新时代新语境下受众的接受方式,更要把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结合起来。当下,超过2亿规模、消费规模已经占到40%的Z世代群体,以及超过2亿、极有可能成为未来10年社会最中坚的消费力量的银发青年群体(55-64岁),这两个市场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发掘。除此之外,“文化和旅游产业”是新疆“十大产业集群”之一,旅游兴疆作为新疆发展的优势高地,要以文旅融合新业态激发消费活力,就必须以文化为“硬核”、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新业态为突破、以科技赋能为动力、以构建共生进化体为保障。

文化传播力

城市文化传播力不仅取决于独具魅力的文化产品内容,也取决于先进的传播手段。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从内容生产上来看,虽然古语“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但在当今高文化不一定高传播,高文化也不一定带来高旅游。我们做内容生产,要讲求工匠精神。当我们文化辐射力不够,当对方对我们没有任何信息需求的时候,才应当是我们要潜下心来做事的时候。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也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之一。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因为它存藏了众多文物藏品,更在于它不断贡献着创意,比如文创产品,纪录片和科普片等等。我们的内容生产说到底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既要讲好充满活力的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中各种生动的“小故事”,又要让“中国故事”带有世界意义的历史叙事,投射到更加宏大的历史背景上。

新疆故事作为中国故事的组成部分,不仅要讲好新疆地区演进史、民族宗教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发展史,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不同视角展示新疆形象,更要在故事中传播分享新疆的美食美景、新疆人的烟火日常、新疆人的热情幽默以及新疆发展的无限可能。从传播手段上来看,一是数字科技助力,智慧化手段运用,让自然景观可感知、人文景观可理解、人造景观可互动。打破时空界限,不再局限于固定的物理空间,将线上和线下打通,生产者和消费者打通。凸显场景化、体验式、沉浸式效果,获得深层次的审美愉悦和文化体验。同时,促进“研学+社教+文创”融合发展,推出研学体验产品,通过互动性、文化性和创意性相融合的文旅体验项目吸引游客。新疆和兵团可以利用文博旅游节、文创集市活动、知识闯关体验活动、非遗现场创意活动以及“跟着博物馆去旅行”等活动,打造旅游新业态,为游客制造兴奋点、惊喜点。同时,持续举办既能充分展现民族性又能实现国际传播、具备国际影响力的高品质展览。

(作者单位:新疆尔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文化学教研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