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新设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列,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洛阳片区建设由“将来时”进入“进行时”。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是洛阳拓展创新空间、提升创新水平的重大历史机遇,必须把握机遇,科学规划,构建支撑体系,聚力运作,务求实效,着力实现“科技创新能力更强”这一战略目标。当下,洛阳市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底子”如何?如何更好打造这一“国家级名片”?如何让创新驱动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这些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一一解答。
日前,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在高新区调研时强调,实现“科技创新能力更强”的目标,就要着力打造高端产业集群。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洛阳片区申建方案》提出:重点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智慧产业、科技服务业等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这为洛阳市打造高端产业集群提供了有力抓手。
智能装备、新材料产业有望持续壮大
这几天,刚从俄罗斯回来的洛阳德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光临忙坏了。该企业研发的油气管道焊接机器人成功获得俄罗斯某知名管道施工企业青睐,首批试用产品要求下半年发货。
“同样的规格和焊口质量,人工焊接至少得40分钟,我们的产品1分49秒就能搞定,可以和国际一线品牌相媲美。”王光临说。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是绕不开的坎,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在未来几年将实现爆发式增长。在“机器换人”的大潮流中,打造全省唯一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示范基地的洛阳同样面临不少机遇。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洛阳市将以高新区、涧西区为重点,重点依托洛阳国家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发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生产基地。
未来几年,同样不断壮大规模的,还有新材料产业。
日前,在洛阳双瑞万基钛业二期海绵钛生产项目现场,设备引进和安装正有条不紊地进行。近年,苹果手机钛螺丝、“高分”系列卫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不少国际知名品牌产品和国家工程上使用的钛合金部件,原材料都出自这里。
“在洛阳市,中船重工七二五所、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洛阳特种材料研究院等创新载体技术水平全国领先,这给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洛阳市将以高新区、涧西区为重点,重点发展钛及钛合金、钼钨及制品、金属靶材等高端金属材料,以及新型绿色耐火材料、多晶硅、电子玻璃等高端新材料,打造国内一流的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抓住机遇,新能源产业顺势而上
2015年,在“蛰伏”过产业“寒冬”后,洛阳光伏产业复苏劲头迅猛!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多晶硅产量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同比增长20%。
“经过一系列技改,我们已是全国多晶硅行业单位产品蒸汽消耗量最低的企业。”说起增长背后的诀窍,中硅高科副总经理万烨将其归结为两个字——创新。
细细数来,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洛阳新能源产业“家珍”可不少:国家硅材料及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在这里,风电轴承、风电叶片产品闻名全国。
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分散式风电,稳步发展海上风电,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及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洛阳市新能源产业将以高新区、洛龙高新区为重点,依托洛阳国家硅材料及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进一步巩固提升洛阳市多晶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大容量锂电池、超级电容、风电轴承、风电叶片等领域的产品优势,建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与国际水平接轨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智慧产业和科技服务业迎来发展“风口”
日前在市交警支队指挥中心大厅里看到,高空监控系统可以“总揽全局”,普通监控设备可以“细察入微”……今年2月,开元大道成功打造为智能化道路,河南中兴网信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洛阳市智慧交通建设项目正在提速建设。
再看看洛阳水泥建筑建材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年底,该研究院依托3年技术储备研制的油页岩炼油成套装备,在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油页岩炼油及综合利用项目中一次试产成功,出油率达97%,位居国内第一,远高于65%的行业平均水平。油页岩综合利用开发技术服务正成为洛阳市一大特色产业。
智慧产业和科技服务业,一个是城市“大脑”,一个是产业“发展智库”。近年,智慧城市、中国“智”造两大热词热度渐升,证明着城市管理和产业发展越发凸显“智”字引领,相关产业发展面临新“风口”。
发展智慧产业和科技服务业,洛阳市将以高新区、涧西区、伊滨科技城为重点,科技服务业主要依托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洛阳建材建筑设计研究院等,智慧产业主要依托洛阳中科信息产业研究院、惠普-洛阳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中兴洛阳智慧城市产业基地等,助力智慧城市建设,使科技服务业成为促进科技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引擎。
本文来源自找耐火材料网,原文链接: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dbeile.cn/news/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