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随处走一遭,墙上有拆字,路面有围挡
大概没有哪个城市像南昌一样,既背负“满城挖”的调侃,又怀揣546万人的希望,义无反顾地往前跑
“地铁第三轮中期评估通过!”
“这些地方要,涉及多个区,有你家吗?”
......
诸如此类的新闻,在南昌并不少见
其实很多老南昌人都经历过
到了现在,不少90后家里拆了房子,顺理成章接过了父辈们的衣钵,称为拆二代,甚至被冠以“一夜暴富”的名头
听起令人羡慕,而实际上,城市化进程中变得越来越普遍,“拆二代”也生出了新的变化与众多误解
我们找到了一群南昌“拆二代”,来听听属于他们的故事
小李,27岁,十字街原住民,后就近安置
我是土生土长十字街原住民,棚改之前,住在这里的大多都是几代同堂
所以我出生的时,几乎所有邻里都知道我是谁家的孩子,甚至能说出我爹的小名
90年代没有空调,我们把竹床搬到门口睡,从不锁门,没听闻哪家被偷,也没听说哪家小孩被抱走
虽然简陋,但在老街特别安逸,今儿可以上隔壁王妈家蹭顿饺子,明朝去张老头那和他孙子打小霸王,乐此不疲...
将时间轴拉回现在,大概两个月前,十字街周边安置房小区竣工了
接下来是几轮会议、征询,看房选房、签合同,最近总算完成了,过程挺长,也挺累的
很多人关心分了多少,很明确地讲,像我们这种原本就住在市中心棚户区、只有一套房的孩子,是没有资格叫”拆二代“的
由于十字街大多都是农房、平房,价值有限,谈不上一夜暴富,至多算改善生活条件
至于心态上,开心当然开心,因为就近分配,依然留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圈子,而且解决了一部分忧虑
阿仁,25岁,原住地万寿宫 ,后,九龙湖
原来住在万寿宫,就像是个小王国
每天一出门,抬眼便是青石板街边的糊羹、小推车上的麻辣藕片,还有大名鼎鼎的小敖臭豆腐,可好吃了!
近几年万寿宫棚改,那些记忆中的美食、老街巷一并消失了,而我的新家安置在了九龙湖
一开始觉得九龙湖很远,虽然靠近西客站,但相比万寿宫的的烟火气息,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想想要是入住,跟市区的小伙伴日常约饭都不方便,后来随着地铁2号线首通段开通,发现其实这些问题慢慢也不成问题
反而发觉环境比市内好很多,安置房旁边的省妇保据说今年就将投入使用,而且开了些商业,好山好水也不无聊
其实在我们家之前,对拆二代基本都是那些刻版印象
但自己成为“拆二代”之后,却并没有觉得家里有什么变化,也没有人手一套房,也没有暴富
还是过自己家的小日子,还是朝九晚五上班,就是正常拆一套还建一套,现在觉得,可能拆二代已经变成了一个伪命题
“我可能算你们口中的拆二代吧,地方就不说了”
大概还在我高中时候,全村就开始征地,到大学时代,原来的村子周围已建起各种商业广场、商超...
我见过街坊四邻一夜间换起豪车,也见过很多人一天便把补偿款赌完了,他们大多是40岁以下青壮年,一下子有了钱按耐不住
但更多像是我爸妈这样的,老老实实,把富日子也当穷日子过,只是多了个金钟罩铁布衫而已
因为,我们家生活水平肯定提高了
可能因为这份钱来的正是我们长大成熟时,所以大家只会更珍惜现在生活,维持住这份天上掉馅饼的幸福感
不过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可能在于,我终于可以不用像家族里其他女性那样,抱着找长期饭票的心态寻找另一半了
虽然那个命中注定的人还不知道在哪,但总之几套房和还算阔绰的存款组合,应该足够让我说一句“要找个喜欢的人吧”
其实对南昌的“拆二代”来说,不论一夜暴富,还是平平改善,都是上代的余荫
很多东西只有自己经历了才知道,拆二代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有钱,即便有,也架不住肆意挥霍、不思进取...
他们更多是像文中的主人公,提升的仅仅只是居住环境,依然要脚踏实地,工作赚钱
而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其他人来说,带来的变化,不论好坏,最终每个人依然热爱这片土地,并眼含期待望着他,盼他更好
我们会因为老街老巷的消失而怅然不舍,也为南昌每一个新面貌欢庆鼓舞
不管是不是“拆二代”,作为这座城市的年轻一代,与南昌共同成长,亲眼见证它的蜕变,已经是莫大的幸运...
💬 今日话题
你是拆二代吗?
对于拆二代,有什么样的看法?
评论区见!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dbeile.cn/news/9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