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教师  系统  经纪      参数  蒸汽 

涩、麻、酸,这泡期待值很高的高价岩茶,将岩茶圈的现状暴露无遗

   日期:2024-05-05     浏览:118    移动:http://www.dbeile.cn/mobile/quote/5649.html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这泡茶是一个朋友分享的。

一个长条形橘色盒子,原本里面是装了两泡茶的,他喝了一泡,剩下的一泡连盒子一起赠予我。

这茶很珍贵,不仅从朋友对待它的态度可以看出来,我也认识这泡茶,熟知它的价值。

很多年前跟这泡茶的主人打过交道,当时就知道这茶是他岩茶品牌旗下最贵的茶。

他本人与这泡茶捆绑得很紧,只要提起这泡茶的大名,在座的喝茶人都能不假思索说出他的名字。

可以说,这泡茶的品质好坏,直接关系到他的身份形象,和他品牌在岩茶圈里的地位。

单凭这点,他定会如同亲生儿子般对待这泡茶,不容一点闪失。

《2》

为了不辜负朋友“为我省下这泡茶”的情谊,我也不准备独享,邀约了团队小伙伴一起品鉴。

大家看到这泡茶之前,先被它的盒子吸引。

虽然是现在烂遍武夷山包装店的爱马仕橙色,但盒型尺寸在众多两泡装盒子里是属于plus++的级别。

可以想象一下,普通的女士挎包装不下这个加长版的盒子。

盒子都这么长了,那泡袋也要匹配这个长度啊。

拿出盒子里仅有的一泡包装袋plus++的岩茶,竟有些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剪泡袋了。

欣赏完这个尺寸十分突出的盒子和泡袋,团队里有个小伙伴说了一嘴,包装搞这么浮夸,没准茶不行。

确实,市面上很多岩茶品牌的产品都在遵循这条定律。

但是,我仍选择相信那个多年前就相识的茶主人。

在武夷岩茶渐有起色的时候,我们见过几面,我印象中的他是个非常爱惜自己羽毛的人。

那时候他还没开始走品牌化路线,并没有说出不切实际的高谈阔论,聊天内容基本围绕着做茶,以及他设计出来的这泡茶。

当时他说,这泡茶已经打入一些喝高端岩茶的圈层,并且获得不少人的认可。

他给自己制定的方向,要让这泡茶保持经久不衰的状态,在高品质茶圈里立足。

《3》

结果,这泡茶让我们大失所望。

首先,它的火功偏轻。

这样的焙火程度,与他当年言之凿凿坚守传统工艺的誓言相悖。

不过,很多岩茶品牌的高端产品火功都不高,这是市场趋势,他会顺势而为,也不觉得奇怪。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做茶人并不能任由自己的一腔热血做茶,大多数时候要向资本、市场、客户低头。

好在,轻火功并非不能出精品好茶。

以我对茶主人的了解,他家里有不少好山场,要创造一泡拼杀市场的高货岩茶,肯定用上了他手里最好的茶青原料。

好原料,意味着一泡茶站在了领先的起跑线上。

工艺当然也非常重要,但是如此高端的青叶,任谁都会使出浑身解数去制作。

面对它的“降火”,我在寻找着很多理由去理解和包容。

可是,当正式开始喝它时,所暴露出问题十分严峻。

《4》

其次,在这泡昂贵的岩茶上,没有看到完美的制作工艺,反而看上去新手做出来的瑕疵明显的茶。

第一水,口腔的不适感非常明显,麻涩感像紧箍咒一样直接锁死舌苔。

然后口腔就失去了感知力,喝不到核心正岩茶应有的滋味感和汤感。

第二水,麻涩感十分顽固,还有些酸,但谢天谢地,香气有了。

跟想象一样,香气肯定不低,但与预期有差距。

个人认为如此好原料展现出来的香气应该是饱满、莹润、多元复合型的。

可它的香气很单一,就是比正常的兰花香高两三个level,青涩而扁平,让人没有加深探索的欲望。

喝了两水后,团队小伙伴又出金句,这泡茶怎么喝起来又生又熟的!

这就是工艺上的症结所在。

《5》

何谓又生又熟?

入口时,茶汤里带有青气,麻涩感重,就像没有成熟的水果,可以麻你一嘴。

香气是纯花香,也是偏生涩的香,鲜爽度是挺高的,却少了香气转熟后的那种圆润和甜韵。

这是生的部分。

闻盖香,有些浑浊的酵味,茶汤过喉后,翻涌上来的气息也带着些发酵的味道。

查看叶底,红的部分比标准的三红七绿要多,有些细嫩的叶子已经发酵至全红了。

这是熟的部分。

究其原因,我的推断是,青叶采得偏嫩些,做青时发酵过头了,故焙火很轻,试图保香,用极致的花香来掩盖发酵过重的味道。

这样做可能有些效果,茶叶刚做出来时,香气一定很有穿透力和辨识度。

但是,做青失败的反噬在后面,茶叶放个三五个月,返青了。

香气和汤水里都夹生,香气就变得不透,汤水里的苦涩感黏着舌苔、口腔。

生,是因为返青;熟,是因为发酵重了。

这种又生又熟的品感十分割裂,就像武侠剧里,两股相互排斥的真气在人的体内冲撞一样。

《6》

与其说是对这泡茶很失望,不如说是对这泡茶主人的失望。

我可以从这泡茶的工艺里感受到他内心的纠结。

想坚持自我,不甘心低头。

又不得不做出妥协、让步。

一个习惯了传统工艺、把茶焙足火的做茶人,让其改变做茶方式,无疑是让他走出舒适圈。

感觉他在使劲,什么都想做到,却又什么都做不到。

香气没做好,滋味、汤感也完全没把正岩茶的优势发挥出来。

这么多年没见,他的品牌在慢慢壮大。

也许,他得到了财富。

却也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dbeile.cn/quote/5649.html    多贝乐 http://www.dbeile.cn/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业动态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3001713号